“這件事情,真的假的啊?”張晨晨只是敷在廖俊傑的耳邊,十分小聲的說道。
看得出來,張晨晨對於廖俊傑的三叔公所說的關於陰井裡面打出鯉魚的事情,還是感到挺玄乎的。
廖俊傑只是微微一笑,然後說道:“我也不知道。這件事情發生的時候,我還沒有出生呢。”
廖俊傑只是若有所思的環顧四周,這座山上的墳,還是有不少。
“每一座墳,都埋著一個人,每一個人,都有一個故事。”廖俊傑只是有些意味深長的說道。
不知不覺,他們已經走到了一張老院裡面。
這樣的院壩,很多年沒有見到過了。
以前的院壩,可沒有現在的院壩這搬的光滑與平整,畢竟,水泥什麼的,也是需要成本的。
這樣的院壩,從剛打出來的時候,就是一副千瘡百孔的樣子,只是現在又多了幾分滄桑。
院壩的中央,則出現了些許斷裂的痕跡。
還記得小當時候曬水稻,那個年代,收割機大隊還沒有進村。
那個時候,收會家裡面的稻穀啊,可不像現在這般,都是經過收割機的鼓風機給烘乾過的。
那個時候,收回家的水稻,還真的全是水。
那樣的水稻晾曬在這樣的院壩之上,一時之間,曬出來的穀子都變成了黑色的。
當水稻完全被曬乾以後,經過風車一吹,吹走了絕大多數的塵土過後,才恢復了不少本色。
那個時候的收成也沒有現在這麼好,一個家庭,能收到一千斤水稻,就算不錯了。
還要累死累活的收割好幾天,才能把這些水稻收回家。
而現在,有了收割機大隊,一個家庭的稻穀,幾乎只要不超過半個小時就可以收回來。
像廖俊傑家,除了老人留在家裡面以外,其餘人都在外面掙錢,所以,種的水稻並不多,也就只種了一塊比較大的田。
然而,在收割機收割有拋灑的情況下,只是這一塊田,說是一塊大田,但是,只是說起來大而已,和真正的大田比起來,還真的是顯得有些小。
然而,就這一塊看起來不大的田,在暑假的時候,而且,還在收割機收割有拋灑的情況下,也能夠收到三千多斤的稻穀。
這樣神奇的產量,在過去那個時代啊,絕對是一個神話。
然而,在這個時代,卻是輕輕鬆鬆、普普通通。
曾經,農民伯伯調侃過,不管衛星飛得有多高,吃的東西,還得從地裡面長出來。
然而,科技的進步,確實能夠促進農業的發展,就拿這一塊田來說,產量加倍,這就是一個最好的又是最直接的證明。
現在收割機大隊進村了,稻穀的收成方面能夠得到保證了,也不需要家裡面的老人使多大的勞力,家裡面的壯年,才好放心大膽的走出去掙錢。
只是,也正因為如此,好多的面孔,還真的是一年才能看到那麼一次。
也只有到了過年的時候,這麼多的人,才能聚集到一塊。
也正是因為如此,當大家再一次來到這張老院壩的時候,才會無盡的感嘆。
歲月一去不回頭啊。
在這院壩的一端,又一棟老房子,是原來的那種土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