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世界缺了誰都一樣運轉,帝王將相、元帥總統也不例外,並且個人極強影響力依舊有限。只有極少數偉大的人物因為所思所想所做,能夠長期甚至永遠留在人們心中。
比如東方的聖人。
比如西方有些哲學家。
再比如對建立新華夏立下豐功偉績的開國身影……
所以沈哲的離去只被“自己人”關注,包括親人、朋友、也許算下屬的一幫人,還有誤以為他遇到創作瓶頸的忠實讀者,發出“期待沈大回歸”的祝福。
他是作者,歸根到底還要用作品說話。
沈哲曾經在作者群裡看到一位青春文學作者抱怨說,他寫作七八年,書迷已經完全換了一茬,最初狂熱追書的那批讀者,大多都已經離他而去。雖然現在他的作品依然暢銷,但和書迷互動已經不是原來熟悉的感覺,使得創作時都少了一些激情。
書迷感動可能只需要一句話,離去或許連理由都不需要,沒什麼奇怪的。
沈哲體會並不深。
彼世不說,此生到現在他也不算公眾人物,只能算公眾人名。
粉絲好像更擅長識別偶像的臉孔,他那張臉曝光度渣渣,再說也暫時不在國內。
而如今這種情況更甚,華夏所有作者已經感受到書迷變得越來越少的現實,不是他們的創作水準下降的厲害,而是浩浩湯湯的資訊潮流帶來的變化。
華夏迅速進入娛樂時代。
一切好像發生在短短兩三年間,世界開始變得陌生。
閱讀的快樂漸漸被更豐富多彩的娛樂方式所取代,畢竟前者還需要讀者二次加工,沒有直接的眼球刺激更方便、震撼和不費力。
但無論怎樣,內容終究還是要人來完成。
一者創作,二者根據原有的東西進行再創作,即改編。
後者顯然要容易得多。
正如沈哲和鍾離開玩笑,說未來更美好,不需要擔心。
一扇門半掩,另一扇門會開啟。
對於大部分華夏作者來說,這扇門已經開啟。
影視公司、遊戲公司、網站……紛紛把目光瞄準了改編源,那些文學作品。
網路上的內容也不可能憑空而來。
沈哲彼時曾經聽過一則笑談,說網速太快會不會讓人來不及操作,說明這個東西沒徹底推廣之前,人們還有許多誤解,更加談不上未雨綢繆,即使很多人已經離不開它了。
文聯、出版界、作者還都沒有做好應對的準備,有些措手不及。
低估了資訊爆炸的威力。
一時間,文藝界冒出成堆的亂象。
各級文聯大會、小會不停,研究電子閱讀進駐網站的方式、改編潮的版稅指導標準問題等等,然後匯總到燕京文聯總部形成決議;記者們瞪大審視的目光,這群奇怪的矛盾生物,眼神瞄準任何可能出現不公的地方,順便腦補一些“小道訊息”,博人眼球,賺點零花錢;民眾只需要做一個純粹的旁觀者,愉悅自己就夠了;作者們卻忐忑不安,不是人人都有瞬間看穿未來的本事,相對弱勢的他們宛如等待審判的罪犯……
最忙的是某些文藝界資本的代表。
當媒體和民眾把注意力紛紛投向兩大巨頭stv、htv時,意外的發現他們沒什麼大動作。
最讓人吃驚的訊息反而從其它地方先曝了出來。
……
遠離熟悉的家鄉,國外生活的確不是很方便。
上網就有不小的麻煩,還好沈哲的主要工作是“陪讀”,順道在林語菡課餘一起飽覽地球風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