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創作過程有兩次飛躍。
《白馬》《鴛鴦刀》處於前次,而《越女劍》處於後次。
老先生基於深度廣度上巨大的閱讀量,可以冷靜的點評兩句,一般讀者卻受到不輕的震撼。
前段時間因《白馬》開始關注沈哲武俠作品的“小寶”,具有代表性。
“三個武俠短篇各有特點和鮮明的主題。”
“《白馬》情節不夠曲折,卻處處埋著伏筆,自始自終以各人的孽情為主線,便是動人之處……”
“《鴛鴦刀》以趣動人,江湖好漢,個個妙趣橫生,文字調侃。通篇皆是喜劇色彩,依然能夠在結尾處不落窠臼,別說武俠這個型別文學,在整個文學作品史上可能也屬罕見……”
“最讓人吃驚的是《越女劍》這篇超短‘武俠小說’,春秋吳越爭霸誕生了最後一位霸主,加上歷史記載的第一美人,是背景之精彩;數十處典故隨手拈來,散於短短萬字的文章中,竟也能渾然一體,可見沈大對史料的熟悉程度;最妙的是演繹了一位純稚、擁有神劍的放養少女阿青……當然,沈大還是沈大,一貫的出人意料,千百年流傳下來西施泛舟,讀來硬是產生了一股酸酸的味道,不自覺為阿青抱一聲不平……”
“早就聽說沈哲作品雖然優秀,但雜亂也屬國內作者頭一號。”
“反響較大的就有《明朝那些事兒》系列,樓主一度很不相信,二十來歲的作者能對歷史解讀如此之深,如果看完《越女劍》對典故的運用,或許大家會恍然大悟。”
這篇名為《故事和歷史結合的典範——兼評三部》的帖子,最初放在某個小說論壇。
然後被評書網一位副版主發現,隨即轉發到自己的版塊。
短篇小說還是有侷限。
還有近兩年,網路資訊和網民的集中性,造成小論壇發展空間被擠壓得近乎難以生存,所以帖子發在小論壇和評書網造成的影響力差別很大。
故此,正在期待沈哲下一部長篇作品的武俠迷,似乎才反應過來。
“如果不看三遍,沒有資格評論!”
“看了帖子,樓主又去回顧一遍,果如小寶同學所說,沈大寫短篇更好吖……”
“不然,感覺在探索新路子?”
“我終於知道沈大為什麼橫跨幾個文學領域了,因為他還沒有形成自己的創作風格。眾所周知,一名作者風格確定,雖然會很快進入創作高峰期,但也會減掉不少驚喜。話說,仔細算算,沈大今年應該超過二十歲了,莫非已經確定未來主攻武俠領域?”
“嚇,真的假的?”
“那我們豈不是可以看個過癮了?”
“《明朝那些事兒》怎麼辦?這才到第四部,明顯沒有寫完整個明朝。”
電話中。
孫長卿:“我這個老頭子竟然有些隱隱期待了!”
彭越:“孫老師也認為他經過幾個短篇探索,創作要進入井噴期了?”
“有其它解釋嗎?”
“嗯,這幾個短篇手法各異,有一個共同點,由單純的情節推動變成情節、人物共同推動。文字雖然通俗化傾向明顯,但也是經過高度凝練後,我試著模仿一段,感覺難度不降反增……”
孫長卿:“寫作難度增加,閱讀難度下降?”
“……對。”
“嘖,這個小朋友厲害!你的新作何時出來?”
“呵,等您的小朋友作品問世,看看情況再說,我看您那邊那位也在等待。”
……
武俠迷和業界都在期待著沈哲的新作品。
這時,《東方》曝出一則通知:
——學業為重,暫時封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