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討論的深入,專家擔心的歷史觀問題並沒有出現。
《明朝那些事兒》中,對明朝的粉飾部分瞞不過讀者的眼睛,只不過他們不在乎而已。
反而覺得在某種程度上還原了朱棣的形象。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不稱臣,不納供。
最近,書迷、網友口頭經常掛著這句話。
其實就是從明成祖朱棣開始的,整個大明朝只有他但得起這幾句話。遷都燕京、死在北征路上。這句話用在稱頌亡國之君崇禎,可憐其煤山吊頸實在是笑話。
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
本來明朝歷代皇帝形象都比較不堪,以朱元璋和朱棣最甚,很多明粉也有同樣的固有印象。
但讀完兩部書,很快被掰彎了。
一位草根歷史愛好者言道:
“朱元璋的罵名來自誅殺開國功臣,殺貪官沒什麼,主要是剝皮萱草讓人無法接受。但從一個父親的角度,他的行為完全能夠理解。至於朱棣,畢竟得位不正,殺鐵鉉、方孝孺,洪武朝留下的一干豪華文臣陣容凋零殆盡,古典士大夫精神隨之消亡,影響絲毫不亞於宋元兩朝的滅亡……”
話題隨之轉到另一個方向。
——大功之人必有大過。
這場爭論看起來曠日持久,戰場主要集中在各個網路平臺。
而與歷史文學相關的現實媒體,也逃不開這個話題旋窩,不少作者和評論員紛紛撰文。
焦點集中在皇朝權利的歸屬問題。
《明朝那些事兒》前兩部放在一起看,很明顯,濃墨重彩描述了建國初期的皇權、臣權拉鋸。
兩位雄主逝去後,朝野迅速被文官集團把持。
以他們更為專業的眼光看,後續幾部肯定就是皇權與這個文官集團的鬥爭。
殺得太狠,離心離德。
如果把明、清對比,權利屬誰就更為清晰。
前者文官,後者八旗。
所以有明一朝,明君或昏君都沒有太大關係,主要權利不歸於帝王,和現實的華夏已經很相像了。
說到權利對社會發展的影響時,爭論達到高峰。
聯絡當今的主流觀點,皇權也好,文官、八旗、世家門閥等等都不重要。
人民是才是創造歷史的主力軍……
扯的沒邊。
草根和精英消停不了,頗有些全民讀史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