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亨利參加過工人運動,經歷過思想探索之後,作品主要反映的就是下層勞動人民的悲慘生活。社會經濟怎麼發展,貧富對立很難消除,只有強弱程度不同,二十一世紀也不例外。用彼世某些觀點看他的短篇小說,標準的反動文章,而米國報刊雜誌似乎很愛幹這事。
所以《peope》向沈哲發約稿函,指明這種型別的短篇小說,純粹是為米國社會找罵。
地球另一邊的國度,對如今的沈哲太過遙遠,想了一會,很快拋之腦後。
陳泰冒冒失失的闖進來,手裡拿著一份雜誌,叫道:“阿哲,你居然把練霓裳寫成了真老太婆?”
“廢話,百年一瞬,出場還是小姑娘,你信麼?”
“……也對,可心裡不是滋味。”
沈哲從凳子上轉過身,帶著興趣問道:“那你就沒從裡面讀出點別的東西?”
“還有別的東西?”陳泰愣道。
“算了,沒有。”
沈哲微微搖頭,不再理陳泰,無法交流。
……
最近兩個月,一連上了幾十節《文學發展史》課程,講師系統介紹了各種文學型別的產生和消亡原因,讓他有時間和機會,再次梳理彼世武俠文學的發展歷程,驀然感覺時間不多了。
這個世界,武俠剛在他手中誕生,似乎就看到了結局。
俠,夾人者。引申為助人。
抽空看了幾部最新出現的武俠小說,統統都在往這個字上靠,再高階點能表達出為國為民的思想。
書迷們也願意往這個方向去解讀。
聽說文聯副主席童百齡在徵文辦公室說:“利他主義是我們的傳統道德要求,不需要討論。”
俠,就是標準的利他主義。
華夏傳統文化繼承較好,但總有一天,同樣會被金錢代表的利己主義所取代,出現新的流行文學。
裝逼踩人、逆襲人生、財色兼收、超然物外、羽化飛仙……
人間疾苦?
那是什麼東西?
到時,武俠必然像彼世一樣沒落。
能不能復興,彼世武俠愛好者很有信心,因為金庸豎了一座大山在那裡,被認為無法超越。
話音未落,古龍又在旁邊豎了另一座山。
還有多長時間,十年?
二十年?
沈哲也不知道,看華夏民眾觀念變化需要多久,看媒體推波助瀾的能力。
事實上,最強音“俠之大者,為國為民”,只是郭靖的臺詞,卻不是金庸的臺詞,更像是梁羽生的臺詞。梁氏武俠的主角大都在為國奔走,而金庸武俠世界的主角,除了郭靖外,少有一心為國的。
——喬峰是命運的玩偶,一箭插死自己,只為義
——黃蓉是靖哥哥幹啥我幹啥,靖哥哥帶著蒙古反攻大宋,我也去
——楊過和蒙古大戰,是為報郭靖之恩,“俠之大者,為國為民”的正版聆聽著,後來也沒當回事
——袁承志為的是替父報仇,一經發現報仇沒什麼意義,馬上帶著美女,乘船遊覽海外去了
——紅花會總舵主陳家洛同學,認了乾隆當哥哥,反清大業被他徹底玩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