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說:出名要趁早,來得太晚的話,快樂也不那麼痛快。
這句話其實和時代背景有關係,當時瞬息萬變,她是一個專注於寫作的作家,希望透過出書賺錢,來滿足有情調、有品位的生活。短期內趕快成功,否則很容易被時代浪潮淹沒。
事實上,由於流傳太廣,耽誤了很多人。
比如童星,絕大部分長歪了;比如相信“三十歲之前成為千萬富翁”,往往更加落魄……
成功的契機,應該是心智成熟、最有精力、實力最強的時候。
沈哲是個例外。
即使剛出孃胎就成名,也擁有成年人的心智。
成功之前做什麼?
《明朝那些事兒》表達的非常清楚,從歷史人物到作者本人,都在說這件事。
這部書之所以讀起來很怪,就是因為它不像歷史書,太通俗;也不像小說,建立在史實基礎上;更像是作者做人態度的一次展示。
朱元璋積蓄實力,當年明月老實做人、勤奮寫書。
……
專訪登出,針對《明朝那些事兒》的批評瞬間消失。
這部讓專家學者怎麼都看不進眼中的作品,完全被扔到腦後去了,只有普通讀者爭相傳閱。
能和大師對話的,只能是大師,這次沈哲搬出的就是彼世界數位大師。
一個學術觀點產生,後面必然跟隨著大量論述,才能成一家之言。沈哲這個年齡,不可能有那種能力,只把濃縮後的論點丟擲來。完整論述腦海中也有,但他不敢拿出來。
論點可以解釋為讀書時的靈光一閃,只不過他閃的多了點,完整論述就不同了。
到專訪中,很多觀點就相互矛盾。
這是沈哲思考後的決定,他需要表現出自己的不成熟、學術上的幼稚,但又不能真的幼稚。
把歷史看成當代史或思想史,很容易招致反對。
正確的說法是——一切歷史都是理論與實踐的統一。
不過沒關係,看起來就錯誤的學術觀點,只要能自圓其說,一樣能博得讚賞。
“來學院一趟吧。”
任院長的電話親自打到沈哲的手機上,嘆著氣道:“你是要改變學術界研究方向啊!”
語氣一轉,又說道:“不要擔心,學術多元化本就應該提倡。”
沈哲趕到文學院的時候,被林助理帶進一間會議室。
十七八個老頭老太太,一眼看過去,就沒有一個五十歲以下的。
除了任院長,全都不認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