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學者先是一陣沉默,然後紛紛調轉槍口,
被描述成寂寞男,任誰都受不了。
那位接受過影片採訪的老歷史學家再次出現在電視畫面裡:“如今國內的歷史研究風向很不對頭,受到太多民間思潮的影響,讓人痛心疾首……”
對寂寞的說法反而沒什麼意見,研究歷史就要耐得住寂寞,而自慰一說,他只有有兩個字回應。
庸俗!
作為《明朝那些事兒》在華夏的署名者,沈哲最關心的是讀者看法。
華夏有最自豪的歷史長河,拉出一個人就是歷史愛好者。
但是,歷史學者代表的是精英,而普通的愛好者相對就是草根,這是兩個相交不相融的群體。
專業歷史作者和歷史讀者關係疏遠。
說文評書論壇最先出現的一篇長評中,可以看出一斑。
“從愛上歷史作品開始,我就以為歷史書與輕鬆、幽默毫無關係,它是沉重的,枯燥的。因為用文學作品的觀點去看,進入書本之前已經知道,這是一個悲劇。但當我看了《明朝那些事兒》之後,觀念隨之改變,沈大竟然用流行文學的手法去寫歷史!”
“不得不說,這讓我大吃一驚,不要誤會,我的驚,是驚喜。”
“是的,沈大能把枯燥的歷史用生動的小說手法再現,尤其是市長、司令等現代職務解釋明朝官位,輕易就能讀懂。”
“開始有些疑問,這樣寫是否還能尊重歷史呢?”
“當然可以,這本書同樣以歷史為根基,某些記載模糊之處,沈大也註明了,可見他翻閱了海量史料。”
“……有學者說,這不是歷史書,有什麼關係呢?精彩足矣!”
帖子一出現,下方就跟著無數回帖。
“同意,前幾天朋友介紹的,能把我從電腦前拉回書本,沈大成功了!”
“朱元璋實在太勵志了!”
“我現在只有一個念想,希望沈大盡快寫出第二部,搶侄子的皇位太過癮了!”
“你真當小說看了?”
“樓主顯然沒有看過沈大另一篇文章——《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其實個人覺得,歷史不但可以在已知史實的基礎上進行自身解讀,而且我們還可以創造歷史,那些演義小說就是明證。比如《紅樓夢》養活了一批紅學家,他們就試圖從書中找到當時人們的生存環境、社會發展等等,但不要忘了,它是一本小說!老曹創作的時候已經經過藝術加工,二次解讀,能瞭解到多少歷史真相?”
“樓上才是高人!”
“我去看看,沈大何時進入歷史領域,俺咋不知道!”
“我覺得沈大不是凡人,寫小說的同時還有時間研究歷史,高考還能得個狀元,是不是太過分了?”
“同感,不過不關心,‘別人家的孩子’我已經無法理解。”
“噗,樓上精闢,總有超出常理的人,沈大更加特殊一些,你們有什麼好奇怪的?”
……
除了個別頑固的老學究之外,大部分學者還是真的讀完了全書。
正像梁啟超當年評價新文體白話文時,正統觀念認為的“野孤禪”,他也不得不承認“偏偏有一種魔力”。
和沈哲對鍾離所說的通俗化一個意思。
從駢文,到古體散文,到白話文,文學一直變得越來越通俗。
讀書人越多,通俗傾向越主流。
精英讀者是極少數,草根讀者才是大多數。
一位普通讀者在帖子中說:“細節並不重要,能讓我瞭解歷史才重要,這個過程需要愉快。”
可是歷史研究者最重要的一項工作,就是“還原歷史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