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走吧,上山了。”禤意安說著推了手推車就出發,薛丞啟跟在後面。
這手推車就前面一個30多厘米寬的獨輪,輪子上面用鋼鐵焊接出來一個長70多厘米、寬30多厘米的平坦區域,可以把東西放這區域上面,然後用膠帶綁結實。
輪子的後面,也就是放東西的後半部分的下面,有兩個腳作為支撐,在平地上就是靠這兩個支撐來維持整個車子的平穩。再往後就是兩個約130厘米長的扶手,用來給人推或者拉車子走。
手推車結構簡單,使用方便,還可以拉100多斤重的貨物,就是車子本身太重了點。這車子是近幾年鎮上才有賣的,以前大家上山下地都靠挑或扛,有了它之後,村民們農忙時節就用它來拉稻穀,平時上山也必推著它。
禤意安他們要去的山其實就是家後面靠著的那座山,因為在村子的後面,所以村民們叫它後背山。
廊村其實四面環山,一條公路出到村大隊,一路上全都是山。這泥公路本身也是在以前那條翻山越嶺的小山路擴建出來的。
不過這村口往外的山全都不屬於廊村,而是林業局的,上面都種了桉樹,是不給人上去砍柴的。
後背山往裡的山,是當初分田到戶時按照人頭一起分給村民們的,所以是屬於各家各戶的。
大部分山上都種了松樹,村裡有些人就專門把自家山頭附近的別人家的山都給包下來,然後採松脂。禤意安家的山就是承包出去給了別人。
這採松脂需要每天在松樹上用鈎子劃個溝,好讓松脂往下流到裝好的袋子裡,松脂又叫松香,所以村裡人又把採松脂叫做鈎香。
種了松樹的山上基本沒有什麼雜草,也沒有什麼其他樹木,所以也就沒有柴火。因為松樹很高大,種得又比較密集,樹底下基本沒有什麼陽光,也就長不出什麼樹木了。
不過樹下厚厚的一層松針是可以拿來做柴火的,只是松針燃燒起來火勢很猛烈,不好控制溫度,而且很快就燒光了,得不斷的新增才能讓火不熄滅。所以村裡人一般都是收集松針用來引火,加快生火的速度,等旁邊的柴燃燒起來了也就不再往裡加松針了。
所以這松針也不適合用在大棚裡,還是得靠木頭柴火,一來可以控制火勢控制溫度,二來燒木頭沒有那麼大的煙,特別是大的木頭可以慢慢的熬,基本沒什麼煙。
村裡的老人就喜歡在家裡用個大鍋裝著根大木頭,加點碳點著,然後一幫人圍坐在一起邊烤火邊嘮嗑。
剩下能打柴的地方基本也就是後背山了,村裡人平時基本也是到這山上來砍柴。因為後背山是公家的,屬於村裡人共同的財産。
當年分山的時候之所以沒有分出去,聽說是因為禤意安奶奶不同意。禤意安爺爺沒去世時是村裡的村長,再加上分山時去世也沒多久,所以奶奶還是有點話語權的。
當然,關鍵是奶奶不同意的理由也能說服眾人。首先,這後背山是整個村子的靠山,如果像其他的山那樣子種各種東西而沒人管的話,容易造成水土流失,石頭滾落,嚴重的話就是引起山體滑坡。
然後,留出這一座山,村裡人就不怕沒柴燒了。試想一下,如果都分出去了,那到別人山上去砍柴就算不被說,感覺總歸是不好的,心眼小一點的還得吵起來。
現在這座後背山,上面都沒有什麼大樹,村裡人砍了一茬又長一茬,就跟捕了大魚留小魚繼續成長的原理一樣,既不浪費又不濫用,合理分配。常年都是雜而不亂的青山,根基更是穩固,保持水土非常好。
而且村裡人都是在這山上砍柴,經常能夠碰上,有時候還結伴一起上山,大家有說有笑的多好啊。
另外,這山還很近,家裡實在沒柴燒了直接走上來撿幾根回去救急都可以。也方便村裡的老人家,像奶奶之前就是時不時上來撿幾根回去。
當然,這能撿柴都是因為之前村裡人把大的樹幹樹枝砍下來了,然後曬幹了才能撿來用。
話說村裡的大老爺們時不時就組織一起到山上去把大的樹幹砍下來,等過一陣子曬幹了,村裡的婦女們就推個手推車上去,把樹幹上的小樹叉一根根削去,再弄成一截一截綁在車上拉回家裡。
薛丞啟現在就是按照禤意安教的方法用柴刀削小樹叉,然後邊削邊聽禤意安講以上分山獨留這後背山的故事,完了直誇奶奶英明,難怪能培養出禤意安這麼個大學生。
這樹木有大有小,小的可以用刀砍,大的就只能用鋸子一截一截的鋸了。所以禤意安負責處理大的,薛丞啟負責小的。
等砍得差不多了,就把一車子都裝滿,禤意安推著車子下山,把柴放到自家屋簷底下,然後繼續上山。
如此往返幾次就差不多了,接著禤意安又帶著薛丞啟往上走。這山是越高樹木越少,而雜草則長得越好,所以他們要到上面去割草。
即便是冬天,這山上的雜草大部分都是綠的。他們戴上手套,用鐮刀把雜草給割下來,然後散開鋪在地上。等過兩天風幹得差不多了再拿袋子上來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