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琮想不明白,寧則臣已經秉承聖意自死,為何還要為難他的妻女,斬草除根……
賈琮打心底裡感到一陣涼寒之意……
抬頭看了眼寧相府門樓上的御筆門匾,賈琮心裡微微一嘆:
這就是人臣之苦吧。
只是不知道,若寧則臣九泉之下有知,其妻女難逃厄運,會不會流一抔悔恨之淚?
不……
他不會,寧則臣只會自苦,卻不會懊悔他輔佐聖君之路。
這便是儒家的忠臣,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但,寧則臣是,賈清臣卻不是。
緊了緊領襟處的披風絲絛,賈琮闊步而入寧相府。
……
河套,橫城古渡。
作為黃河東部最主要的渡口,自古便有“橫城之津危,則靈州之道梗”的說法。
這裡,是大乾西北的咽喉之地,亦是九邊重鎮之一。
也是河套平原西面最後一座大城。
前大乾次輔,軍機大臣趙青山,自出京後,便以六百里加急的速度,西出秦關,來至此處辦公。
趙青山身量高大,是文臣中少見的文武雙全之輩。
再加上其一身正氣,手段又極其高超,所以至此沒用多久,就盡掌了軍政大權。
調邊軍挖渠排洪,救助災民,嚴懲發國難財的地方士紳豪族和糧商巨賈,更將貪墨賑濟災民糧餉的官員,當場斬首示眾,盡得民心。
使得因洪水之災而動盪的河套百姓,很快安定了下來。
當然,他以貶官之身大刀闊斧殺伐果斷,甚至調動了一營邊軍,在許多人眼裡,何止膽大包天?
簡直是自尋死路。
但趙青山似根本沒有顧慮這些,雷厲風行的幹完後,剩餘的瑣事,就交給了下面的屬官,他則準備走訪河套各地。
興教化,養人才。
不過,還沒等他動身,就收到了來自京城的一封信……
坐在書房內,看著信封上那熟悉但明顯已氣衰的字型,趙青山眉心處的皺褶,彷彿懸崖聳立。
他將信封拆開,緩緩開啟信箋,用了足足兩個時辰,才一字一句的將寥寥不過數百字的信看完。
待看完後,從來不畏艱難,剛烈如刀一往直前的大儒趙青山,卻已是淚流滿面。
他亦師亦友相伴半生,一起度過不知多少艱難險阻,開創新法大業的先生,走了。
這是一封已知必死的絕筆信。
寧則臣在信中對他大為褒讚,也對他寄予厚望,並隱晦的用只有二人才能聽懂的暗語,告訴他崇康帝時日不久,希望他日後重返朝堂時,能接過新黨的重任,繼續將新法推行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