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聽了有些不高興了,心下嗔怪:你不好好說明三真師祖如何將琴送予你,反倒質問起我來了。轉念又想:今天是我邀請他來做客。先前久不出來見客已經怠慢了,剛才又拿劍指著人家。倘若這琴確是師祖送的,那我豈不是太過失禮了。
於是不得不將其中淵源向一塵道出。
原來,宮中一嬪妃,曾是三真之徒,名喚鄭茹芝。因皇上看中,故而入宮做了妃。後來卻不知何故遭人謀害,三真救她出宮隱居在桃源谷成為谷主。
鄭茹芝仙逝前收一孤女作徒兒,便是眼前的竹璃居主人。
三真與鄭茹芝常有往來,指點琴劍。所以女主人知道知遇之琴是三真心愛之物。除非被人偷盜,斷然不會贈予他人。
女主人簡敘了個中來由,讓一塵不由感嘆,與三真仙人見不到數日,他便仙去,自然對他知之甚少,倒不足奇。遂將三真贈琴之事也簡單說了。但仍未提及身世,只說是易陽之徒而已。
“如此說來,你我竟然是同門……”女主人聽罷,先是眉梢輕挑,嫣然一笑,後又心生無限遐想。
“可惜仙人已然仙去……”一塵手撫知遇,頷首垂目,不盡哀思。
但聞三真師祖仙去,女子頓時珠淚盈眶,悲慟不已。她於明月下酹酒祭奠,一塵遂伴之同祭。
女子這才娓娓道來,自我介紹一番,“我名喚鄭玉雪。乃是三真師祖怕師傅鄭茹芝一人孤寂,帶來與她作伴的孤女,我從小與父母失散,師傅就是玉雪再生之母……”
原來鄭茹芝甚是喜愛小玉雪,視同己出,從小授以琴、劍之術。其實那時鄭茹芝身心皆疲,看透了後宮爭鬥,兩人在這桃源谷中可謂相依為命。鄭茹芝因思念親子,終是積鬱成疾不幸逝去,鄭玉雪自然成了桃源谷谷主,竹璃居的主人。
一番自敘後,鄭玉雪婷婷而立,舉杯望公子含羞淺笑,“先前多有得罪,我自罰酒以示歉意。”言罷舉起杯以袖掩面將酒飲盡。
一塵遂同飲一杯,“哪裡、姑娘盛情,一塵更應感激。”這桃花酒比起田老所釀有過之而無不及,以至他今日有些貪杯了。便趁著微醉笑道:“先前有幸聽姑娘演奏一曲,但只聞其聲不見其人,不知是否可再請教一曲,使我不至有憾。”
鄭玉雪臉色微暈,想想道:“那有何難,蘇軾有一闋《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此刻應時應景……只是公子琴技更佳,不如公子操琴,玉雪獻舞。一來以示歉意,二來以懷念仙去的師祖。如何?”
“甚好!”一塵撫手道。遂手起一曲《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唯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輕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不應有恨,何事曾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
此曲如何了得,不說琴音之婉轉,歌舞之意境。單說這兩人,一個是舉目無親,孤單一人。一個是有家難歸,被迫隱居。所以不論撫琴也好,歌舞也罷。皆是一番真情流露。
醉看舞姿翩躚,如睹月宮飛仙。宮娥之舞是為取悅於人,所以難免柔媚。但鄭玉雪所舞卻柔中帶剛,含太極之道、蘊清修之功。其快慢之變化及動作的銜接。很容易讓一塵腦中浮想起那天三真仙人仙去前,所舞的一闋《憶秦娥·把酒吟歌》。
於是受其感染,趁著醉意也不由地手舞足蹈起來。雖然他只看過一遍,卻不知為何爛熟於心。
鄭玉雪發現這人的舞動,居然能和自己相輔相承。便有意加快節奏和變化,誰知他竟能隨之而應變自如。
一塵也發現,三真仙人這套動作,蘊含著無窮變數。
忽然,鄭玉雪向丫環喊道:“桃兒,拿刀劍來!”
一塵不免心虛,怎麼舞著、舞著,又要動刀劍了。莫不是我這番昏蝦醉蟹般的亂舞,有些無意的冒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