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鳳岐沒有這麼做,他對韜軻收服後蜀之事,甚至給予了極大的幫助,動用了蘇門的人去幫著韜軻監視著不安份的因素,提前幫他們打探風聲,可謂盡心竭力……魚非池很早很早以前,把蘇於嫿送回大隋的時候,給過她一封信,寫裡寫著許多事,這件事是其中之一。
若後蜀終歸商夷所有,大隋必盡全力助商夷平定後蜀諸事,共邀商夷攻伐南燕……這,就是玉娘所說的,石鳳岐右手是魔。
石鳳岐,沒有愚昧的仁慈,他雖憐憫心痛自己的兄弟痛失國土,可是他完美的利用著這種失去,轉化為自己的力量,他早有無數的後手在等待,無論當時的後蜀會怎麼樣,他都可以處於一個主動狀態,絕不被動。
蘇於嫿當時理解不能,這是瘋了麼,幫著敵國強大?這是要把天下拱手讓給商夷不成!
不過蘇於嫿在暴怒之後,很快冷靜下來,有一點猜到了魚非池與石鳳岐的想法。
這個想法就是,舍後蜀,舍南燕諸地,換大隋一條暢通無阻的通天大道!
韜軻說他們是瘋子,的確是瘋子,不是瘋子幹不出這樣的事情來,後蜀一國之地,南燕半國之土,他們可以舍棄不要,拱手讓商,只為換一條大隋接通蒼陵的大道。
商帝與隋帝,他們兩個就這條大道做了諸多談判,暗中的,無聲的,洶湧的,激烈的談判,最後定下了這七城。
為何是七城?簡單,當年韜軻打大隋的時候,拿走的是七城,隋帝要給大隋百姓一個交代,當是報得當年大仇,一洗舊恨,清掉恥辱……真是個愛記仇的人,這麼久了,還念著當初的國恨難平。
商帝跟他反複切商,七城選了又選,最後才擇出,他用了許多辦法,提前撤走了七城中大部分的人手,百姓。
既然答應了要跟大隋做這筆交易,商帝就會守信諾,非他有多麼胸懷磊落,而是商帝知道,若他反悔,做出背信棄諾之事,隋帝在蒼陵的大軍,將會揮軍而下,直攻後蜀!
到時候,別說得不到南燕那一小半的地方,就連後蜀也要深陷囫圇,須彌又將進行長時間的持久混亂,實不必要。
他們需要一場,幹淨,漂亮,利落的對決,與任何旁人無關,沒有後蜀,沒有南燕,沒有任何人來幹擾他。
只有大隋,商夷,只有這兩國進行最後的決戰。
商帝很樂意與隋帝共同做這清道夫,鏟掉一些礙眼的絆腳石,清理出一片平整幹淨的戰場,讓他們這兩頭野獸,進行最後的角逐,看一看,誰,才是真正的須彌大帝!
雄才大略的商帝,有著跟隋帝一樣的瘋狂,在這種事情上,他們的眼界,一樣高,遠遠高出天下眾生。
他們站在蒼穹之下,群山之巔,以一種極為寬廣的心懷,注視著天下,翻手雲,覆手雨,天下聽從他們的號令與指揮!
但商帝有一個條件,這個條件便是,隋帝石鳳岐,或者魚非池,其中一人,必須來商夷王宮之中。
原因極為有趣。
南燕這塊地方,他們兩國都是在撕咬,既然要撕咬,那就公平一些,七子對七子,沒問題,兩個七子對一個七子,那就太有問題了。
這對韜軻不公平,既然他們是共分南燕,那就公平競爭,誰有本事奪得多,就是誰的。
商帝他,自然而然地忽略掉了遲歸,他不欣賞遲歸,也不覺得遲歸會在南燕戰場幫石鳳岐多少,他對他自己的判斷很有信心,事實上,他也是對的,遲歸的確沒在南燕之事上出任何力。
石鳳岐他念著,他也有一個大將在拼命,瞿如既然要為他行這逆天之事,劃破商夷,那他便該去為瞿如坐鎮商夷,以防商夷失信。
而這種事,太過兇險,他不願讓魚非池前來冒險,因為稍有不慎,商帝便有可能反目,反擒了她,並且對瞿如進行圍殺……通天大道,道路兩旁還有城池,誰知道商帝會不會在那兩邊安排了什麼招數,等著對付瞿如,從而制住非池?
所以,石鳳岐親自前來,一保瞿如,二替非池。
這便有了,我們所見的,雙王並立。
真正意義上來說,世間已只有兩個帝君,隋帝與商帝。
須彌這一段歷史上,並沒有出現什麼小國崛起,蠶食大國的那種又虐又燃的悲壯故事,沒有這樣的傳奇流傳於世,說書人編都編不出來,事實就是小國被打到頭都抬不起。
第一強國與第二強國,在這種七國爭霸中理所當然地走到了最後。
這個故事是,爸爸就是強大,爸爸就是仗著強大讓你服,你不服,就打到你服!
這才是歷史長河裡的真相,才是真正常見的狀態,什麼弱小之輩於苦難中奮發圖強,從而崛起威震天下,都是胡說八道,扯來誆人!
你若相信,你要照著本子想去演一段這樣的傳奇,你會被打到連渣都不剩!
強國尚且要經受斷臂之痛,裂膚之苦,飽受創傷與折磨才能立足於世,弱國有何資格敢叫囂一聲他要逆天?
沒有足夠強橫的實力,在這弱肉強食的世界裡,最常見的結局是屍骨無存。
不信?
不信可參見,白衹!西魏!蒼陵!後蜀!以及即將亡國的南燕,他們是鮮血淋漓的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