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曉羽拎的很清,華裔想要在美國博得政治地位,那根本是不可能的事情,畢竟華夏是美國最強大的對手,無論你怎麼割裂,你的膚色就是你的標簽。
黑人、拉丁裔、印度裔甚至到處鬧事的穆斯林都可以有甜頭吃,是因為他們都是能被同化的,這些人撐死了對母國有點兒文化認同感就了不得了,卻很難留有太多國家歸屬感。
美國才是他們朝思暮想想要“從屬於”的國家。
華夏人的情況相比來說自然大不相同,特別是這些年,華夏已經有在21世紀跟美國分管世界的架勢。不少在美華夏人巴不得能華美兩國機會均沾呢,怎麼可能只對美國死心塌地?
因此華夏人在美國的地位實在有些尷尬。
程曉羽花大力氣想要把夏紗沫捧上天後寶座的潛在意義,也是想替華裔開啟通向主流社會的大門,不說像當年邁克·傑克遜兩次被提名諾貝爾和平獎,起碼他希望透過自己的努力,能夠帶給華裔一個黃金時代。
一瞬間程曉羽因為周遭的議論聲,思緒飄的有些遠,確實,一個華夏人出現在以唱歌能力為主旨的選秀比賽上,是有些奇怪。
拋開膚色問題不說,美國音樂人瞧不起華夏音樂人也是有道理的,畢竟華夏流行音樂都是玩的霓虹玩剩下的,而霓虹更是玩的美國人三十年前的玩意。
畢竟流行音樂這個東西就是上世紀三十年代美國人創造的,它的誕生與進化都與美國歷史、文化息息相關,頂多再加上英國的一些影響。
發展到今天已經擁有了三百多個流派,並且每一種都有不少受眾,但是華夏本土的只有歌唱祖國,歌唱軍隊,歌唱民族團結,到八、九十年代改革開放才接觸到搖滾、民謠這些美國人已經玩爛的東西。
直到程曉羽出現整個華夏才掀起了rnb風潮,之所以華夏的rnb風潮為什麼到程曉羽出現才掀起來,這也是程曉羽能夠吊打華夏音樂人的原因。
因為要接受rnb,首先就要放棄帶有華夏民族特性的傳統旋律性,才能轉投向以節奏性為主導的r≈b。
這不僅僅改變的是樂曲本身,更多的也是唱法的轉變。本身作為像日語和中文這樣的語言,音節、語義的獨立性和英語那種歌唱中副詞虛詞一大堆是完全不同的。
但是華夏是以歌手為主導,也就是作曲人要根據歌手的演唱特點去寫歌,而不是作曲人自己覺得怎麼好,怎麼吊,怎麼會流行去寫。
在程曉羽之前,重詞輕曲,重旋律輕節奏,一直是華夏流行音樂的特性,直到程曉羽聯手毒藥拿出一系列重磅作品,才開始改變華夏人的聽歌習慣。
毫不誇張的說,程曉羽和毒藥,是當今華夏流行樂壇裡程碑級別的音樂人,你可以想象周董+無數公告牌頭名歌曲+kpop洗腦流,這種從音樂先進性上就可以碾壓還處在民謠+搖滾時期的華夏音樂人,對這個時代的華夏音樂沖擊是多麼大。
程曉羽也仔細思考過,為什麼華夏音樂人二十一世紀了還這麼落後,還在玩那些不夠先進的音樂,這也是歷史文化原因和利益造成的。
其一,學習流行音樂的時間太短,華夏更沒有程曉羽記憶中的香港和臺灣這樣中西方文化交流和碰撞的地方。
其二,前面說過,一首華夏歌曲的創作是以歌星和市場為主導,音樂人的話語權完全被忽略。
其三,在華夏,音樂人中間最有話語權的,是作詞人,作詞人都能作為一個營銷點的流行音樂模式,在流行音樂發展的這麼多年來,唯華語音樂這獨一家,重詞輕曲,也是華語流行音樂落後於歐美音樂的根本原因之一。
大部分華夏人都知道那些能寫出一首好詞的華夏詞作者,這一點是自古以來的傳統,遠古比如柳三變,現代記憶中的比如林夕、黃偉文、方文山都能成為教父級別的人物。
但誰能說的出那些大熱歌曲的作曲者是誰?
拋開那些從幕後走到臺前音樂人周董、林jj、大衛陶不說,有幾個人知道三寶?趙季平?麥振鴻?陳小霞?雷頌德?澤日生?郭偉亮?
可在歐美流行樂壇,作曲,編曲,混音的地位都比作詞者高,這也造成了在一首歌曲的構成方面,東西方文化差異帶來的南轅北轍。
於是程曉羽這種集詞曲、編曲於一身,背景又雄厚的妖孽出現,就能已一己之力撼動整個流行樂壇,成為這個時空的華夏流行音樂的締造者。
此時就連程曉羽自己都不太清楚,他給華語流行音樂帶來了多大的改變。
但有一點他清楚,他給華夏帶來了一個無與倫比的歌姬,一個有資格站到格萊美最佳女歌手領獎臺上,代表當今樂壇最高水準的女歌手。
這個時候穿著白色連衣裙,看上去有些瘦弱和拘謹的夏紗沫已經從採訪區走過狹長黑暗的甬道,朝舞臺進發。
她走出甬道,素面朝天,腳步輕盈的來到輝煌璀璨的舞臺中央,一千多個觀眾,大部分對這個華夏姑娘並無期待,只有一點稀稀拉拉的掌聲,全是程曉羽他們發出來的。
但夏紗沫依舊表情淡然,追光打在她身上,鋼琴前奏響起,她握住了前方的話筒架,整個人的氣勢為之一變。
女帝降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