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羊”的經歷讓我知曉,我並沒有掌握成為一名領導者的基本素質。
想要做好一名領導者,經濟學和管理學是必須要掌握的知識。
經濟學十大假設之一的理性人假設,又稱經濟人假設,或最大化原則,是西方經濟學中最基本的前提假設。
說得直白一點,每一個從事經濟活動的人都是利己的。
每一個從事經濟活動的人所採取的經濟行為都是力圖以自己最小經濟代價去獲得最大的經濟利益。
在我見過的那麼多人裡面,林太郎是在現實生活中資訊不對稱的基礎上,最接近理性人的人。
林太郎的處世哲學其實受到實用主義的影響很深。
實用主義的根本綱領是把確定信念作為出發點,把採取行動當作主要手段,把獲得實際效果當作最高目的。
他們關注直接的效用、利益。有用即是真理,無用即為謬誤。
從未來的角度看過來,我能理解林太郎,因為我清晰地瞭解這個時代。
林太郎只是時代洪流下的一個個體而已,他受時代的影響很嚴重。
我們現在處於的時代是世界大戰末期,是二十世紀四十年代。
十九世紀六十年代,日本開展“明治維新”,日本政府進行近代化政治改革,鼓勵群眾學習歐美技術,提倡“文明開化”、社會生活歐洲化,大力發展教育等。
而實用主義興起於十九世紀七十年代的美國,正是在日本明治維新之後。
二十世紀四十年代以前,實用主義在美國哲學中一直佔有主導地位,甚至被視為美國的半官方哲學。
林太郎在東大讀書,受西方資本主義思想的影響很大。
在我的角度看來,他成長的每一步都是符合邏輯的。
但符合邏輯,並不意味著我認同他。
我認同的是與心理學和社會學緊密相連的行為科學理論。
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家梅奧進行了大名鼎鼎的霍桑實驗,在此之後,行為科學理論正式創立。
行為科學理論的主要內容大致有三點:
首先,工人是“社會人”,而不是單純的“經濟人”。
梅奧認為,人們的行為並不單純出自追求金錢的動機,還有社會方面的、心理方面的需要,即追求人與人之間的友情、安全感、歸屬感和受人尊敬等。
不能單純從技術和物質條件著眼,而必須首先從社會心理方面考慮合理的組織與管理。
其次,企業中存在非正式組織,應給予重視。
非正式組織中有自己的核心人物和領袖,有大家共同遵循的觀念、價值標準、行為準則和道德規範等。
非正式組織與正式組織有重大差別。
在正式組織中,以效率邏輯為其行為規範;而在非正式組織中,則以感情邏輯為其行為規範。
如果管理人員只是根據效率邏輯來管理,而忽略工人的感情邏輯,必然會引起沖突,影響企業生産率的提高和目標的實現。
再次,工人計程車氣或情緒是決定生産效率的一個重要因素。
在決定勞動生産率的諸因素中,置於首位的因素是工人的滿意度,而生産條件、工資報酬只是第二位的。
在常暗島戰役裡,一開始他的行為並沒有毛病。
但是到了最後,那些士兵們的精神狀況真的很差,沒有人會願意在那種狀況下戰鬥。
在那個情況下逼迫士兵們去戰鬥,不僅沒有效率,還給那些士兵們帶來了極大的精神創傷。
後面的犧牲是沒有效率的,無意義的犧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