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風小說網”最新網址:https://wfxs.app,請您新增收藏以便訪問
當前位置:微風小說網 > 言情小說 > 江自東流 > 真君子

真君子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好書推薦: 天煞孤星遇閻王,也得讓 成為大佬後,前男友披馬甲火葬場了 我在古代發家致富那些年 我是她不可告人的美強a 我有一劍敢問天 alpha竹馬休想標記我 [絕代雙驕/花魚]星光奏鳴曲 【短篇合集】誤診後我怒懟大佬上司 一如初始 一覺醒來,被憨包纏上了 不是病嬌太子?怎麼偷親小社恐! 主子別裝了,暗衛也是個芝麻湯圓 烏託邦雨季 兄弟,你犯規暗戀了! 冰山總監不讓我回家 半島飛雪十二天 單純手控而已 雙雙掉馬後才發現睡了死對頭 向導只想當首富 失落維度的主神

<! btyetop >

sty1nove.k"

dataads297"

dataadforat="auto"

datafuidthresponsive="true"><ins>

所謂“百家罷後無奇士”,歷史發展到東漢末期,士人的風骨和豪氣已經和春秋戰國時期那些真正計程車人大不相同。所謂的“魏晉風度”表現出的是一種消極的散漫,這和以前那種“士貴而王者不貴”所體現出的剛強的瀟灑截然不同。魏晉時期的風度是無奈的小資風度,而先秦計程車,身上才真正具有君子的擔當。

所以我們看到在漢末三國時期,真正能被稱為“君子”計程車是不多的,更多的是一些養家餬口的受僱者。這些人靠小聰明出賣智力,根本就沒有自己的政治主張和精神追求,典型的例子是賈詡。賈詡雖然有一定能力,甚至是算無遺策,但是他是不具備君子應有的品行的。君子最重要的堅持是“有所不為”,而賈詡恰恰是一個無所不為的人。當然賈詡還算知道羞恥,比他更糟糕的還有許攸、法正、楊儀等人,這些人恐怕就不知恥了。

然而即使是在這樣一個糟糕的時代,還是有逆流而上的君子。劉虞算一個,荀彧是另一個。

但是不可避免的是,在如今這種浮躁功利的時代,君子是沒有辦法被理解的。劉虞和荀彧的評價都不高,真正獲得認同的是賈詡,以及更多比賈詡還要不堪的鑽營小人,因為他們成功了,而劉虞和荀彧都失敗了。這個時代是隻在乎結果的時代,人們熱衷於談生意而不是談感情,所以不下蛋的鳳凰就不如雞。而我們身處的這個時代比漢末還要糟糕,當時的大多數人雖然失去了荀彧的堅持,但是至少還對他保有道德的認同感,所以荀彧的評價很高,而賈詡不高。而如今連同情都沒有了,所以評價才倒過來,這是價值觀扭曲的時代。

即使是在古代,能夠真正讀懂荀彧的人也幾乎沒有,唯一的例外是蘇軾。許多人頭腦都很簡單,認為一個人不是幫助曹魏,就是心向漢室,這些人對儒家的精神和文化沒有基本的瞭解。假如荀彧幫助曹操是為了興複漢室,那麼他勸諫曹操迎奉天子就不會用“高祖為義帝發喪”作為比喻。既然荀彧對曹操的政治期望是能夠像漢高祖一樣平定天下,那麼他對已經名存實亡的漢王朝還能有什麼期待呢?

作為漢末這個時代頂尖的賢才和智士,荀彧的洞察力和眼光是毋庸置疑的:董卓以亂終,許攸背叛,顏良文醜一戰可擒,這些事情無不如其所策。這樣的奇才難道看不出漢朝不能夠再複興的道理嗎?早在建安五年,魯肅就已經看出了這一點,所以才勸孫權建號帝王。魯肅的特點是志大而粗疏,與鄧禹相似,荀彧謙遜謹慎,王佐之風,才能更在魯肅之上,絕不可能抱著不切實際的幻想去輔佐曹操。可是現在有些人,就是喜歡以自己平庸的才識對荀彧妄加揣測,所以對荀彧“幼稚、天真”的抹黑也就這樣産生了。

蘇軾說:“漢末大亂,豪傑並起。荀文若,聖人之徒也,以為非曹操莫與定海內,故起而佐之。所以與操謀者,皆王者之事也,文若豈教操反者哉?以仁義救天下,天下既平,神器自至,將不得已而受之,不至不取也,此文王之道,文若之心也。及操謀九錫,則文若死之,故吾嘗以文若為聖人之徒者,以其才似張子房而道似伯夷也。”

對於這個評價許多人沒有讀懂,事實上在蘇軾看來,荀彧的目標絕不是匡扶漢室,而是“救天下”,救天下是泛愛,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孔子所謂的“恕”,而匡扶漢室只是對“忠”的狹義堅持,是孔子所謂的“忠”。子曰:其恕乎!可見二者相比,救天下的格調要高很多,這也就是荀彧的理想和堅持。而曹操沒有等到天下平定就急於獲取權力,為家族利益著想,而不是先考慮救民水火,這導致他喪失了平定天下的機會。於公,曹操不能安天下而濟萬民;於私,曹操不能堅持謙退的美德。荀彧因此而反對曹操稱魏公,是堅持了古代士人“致君堯舜”的政治追求,可謂君子所為。

荀彧反對曹操稱魏公的兩點原因,在荀彧給董昭的回複中說得十分清楚。荀彧說:“本興義兵以匡朝寧國,秉忠貞之誠,守退讓之實;君子愛人以德,不宜如此。”匡朝寧國”強調的是曹操作為一代人傑的責任,這個責任沒有完成,而急於追求私利,這不符合君子“忠貞退讓”的品德,因此這件事於公於私都不是君子所為。君子幫助君主成就大業,應該讓他具有堯舜這樣完美的品德,因此一定要站出來反對,這樣做才能稱之為“愛人以德”,而這正是董昭等小人所沒有做到的。荀彧能夠堅守賢臣的美德,而董昭為私利而出賣君子的貞節,象形之下,豈不齷齪?

荀彧的看法極有遠見。事實上,曹操稱魏公後,內部的反對聲音越來越強烈,而外部的抵抗越來越囂張。曹操常常擔心內部有變故而無法長期在外徵戰,這導致建安二十年他沒能抓住機會平定益州,而使劉備做大,吞併漢川,夏侯敗亡,東三郡相繼投降,豫州盜賊與關羽遙相呼應,魏國一度風雨飄搖。這些都是曹操在政治上的失策導致了軍事上的不利。

所以我們看到,稱魏公絕不是簡單的要不要代漢的問題,這是一個極為危險的政治選擇,關繫到內部是否穩定,以及全天下的人心向背。荀彧早在建安九年就勸曹操先定河北,然後修複舊京,使天下人人自安,這樣南方的民心就會歸順,荊州和江東就不難平定。正是因為曹操在政治上幼稚,忽視人心而濫用武力,忽略軟實力而靠硬實力蠻幹,這才導致孫劉聯軍以曹操“實為漢賊”作為口實而頑抗到底。

曹操稱魏公與項羽殺義帝類似,經此事件,曹操和項羽都走上了日薄西山的道路。眾叛親離,內部不穩。所不同的是劉備手下沒有張良、陳平那樣的人才去平定天下,這才使曹魏政權免於崩潰,此所謂”有亡楚之失而免於亡楚之禍“。荀彧早年以高祖比喻曹操,高祖並非沒有稱帝之心,但能以天下為重,剋制,察納雅言,為義帝發喪,天下歸心,這正是文王之道,不至不取,也是荀彧希望曹操做到的。但是曹操不及高帝遠甚,內多欲而假行仁義,晚年更是無法剋制自己,這導致霸業中衰,壯心不克。

小人的追求在於結果,君子的追求在於實現結果的過程,而這正是君子的遠見,過程不符合“禮”,結果就不會長久順遂。孔子雲:“必也正名乎”,正是此意。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這正是荀彧的堅持。荀彧堅持用王道來平定天下,這正合乎兵法所雲“不戰屈人”之義,而曹公不察,以孫吳之才,驅疲憊之兵,強行征伐,變生於內,而困頓於外,勞而無功,終不得志,可哀也已。

可惜現今眾人,已難理解君子對過程的追求,和對手段合法性的堅持,已難理解獨立於成敗和物質的精神嚮往。這導致古之君子,雖死難安於九泉,今之烈士,不能見容於俗世。荀彧死,天下無君子矣。興思及此,能無慨嘆,聊以自況,不知所雲。

章節報錯(免登入)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隨機推薦: 再過來我打你了 天家凡心 九姑娘她一身反骨人還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