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tyetop >
sty1nove.k"
dataads297"
dataadforat="auto"
datafuidthresponsive="true"><ins>
漢末亂世,大浪淘沙,各色人物紛紛登場,其中袁術的沉浮,格外引人矚目。袁術出身於東漢名門,四世五公,門生故吏遍天下,叔父袁隗是當朝太傅,袁術本人是後將軍。
袁術的前後變化,還得從董卓進京後說起,中平六年189年)九月,董卓強行廢立,引起公卿憤慨,多人棄官而去,十二月,袁術出走至南陽治所今河南南陽)。初平元年190年)正月,以袁紹袁術同父異母兄)為盟主,十二鎮諸侯組成關東軍,討伐董卓,袁術是其中之一,屯兵魯陽今河南魯山縣)。這時,長沙太守孫堅也參加討董,軍至魯陽,依附袁術,袁術表薦孫堅為破虜將軍。後來,董卓表薦劉表為荊州刺史,劉表表薦袁術為南陽太守,袁術再表薦孫堅為豫州刺史。
初平二年191年)正月,討董的關東軍解體。袁紹想立幽州牧劉虞為帝,為此他四處串聯,書到南陽,徵求袁術支援,袁術見天下將亂,已萌生出自立為帝的念頭。可是他在回書中,卻誓言忠君討賊,大致說:天子聰慧頗似周成王,董卓造亂是漢家小厄。說當今皇帝無血緣之屬,十分荒謬!家世傳承忠節,叔父以信義詢職,現在正該上討國賊,下雪家恥。“慺慺赤心,志在滅卓,不識其他。”袁術如是說,引出二袁離心,袁紹南連劉表;袁術北結公孫瓚。初平三年192年)十月,袁術唆使孫堅進攻劉表,劉表遣黃祖與孫堅戰於樊今湖北襄樊)、鄧今河南鄧縣)間,結果,孫堅在峴山襄樊附近),為對方伏兵所殺。
初平四年193年)正月,袁術因劉表所逼,退至陳留今河南開封東南),並固守封丘今河南封丘縣)。黑山餘部及匈奴於夫羅等依附袁術,與曹操戰於匡亭今河南長垣縣西),被曹軍擊敗,退至封丘,未等曹軍合圍,再退至襄邑今河南雎縣),曹操追至太壽今河南寧陵縣附近)決水淹城,袁術又退走寧陵今河南寧陵縣),最後到達九江治所壽春),殺揚州刺史陳溫,至此,袁術佔據揚州,並以張勳、橋蕤為大將軍。
袁術稱帝過程,大致總結為三步:第一,初平四年五月,李傕一夥攻佔長安,竊據朝政,為了拉攏袁術,表薦他為左將軍,陽翟侯,假節。八月,朝中派太傅馬日磾為特使持節授命,袁術留使奪節,至有馬日磾在壽春今安徽壽縣)憂憤而死。這是袁術稱帝,邁出的試探訊號。第二,興平二年195年)十二月,漢帝兵敗曹陽今陝西靈寶東),袁術認為機會來了,以讖言向群下示意。據《三國志·袁術傳》,當時他召開會議說,“今劉氏微弱,海內鼎沸。吾家四世公輔,百姓所歸,欲應天順民,於諸君意如何?”群下不答,主薄閻象認為,袁公雖幾代興旺,不如周文昌盛,漢室雖然微弱,未有殷紂暴虐。會上遭到了抵制,袁術內心不悅。第三,建安二年197年)正月,袁術終於急不可待,以河內張烱的符命為根據,匆忙在壽春稱帝,以九江郡太守,為淮南伊,並想拉攏陳珪,遭到拒絕。袁術所控制的地區,除江淮之間如九江、廬江治所今安徽潛山縣)等郡外,還有周邊的徐、豫、荊三州個別郡縣,總兵力充其量約十萬左右,建號曰“仲氏”。
袁術稱帝,隨後成為眾矢之的。據《三國志·呂布傳》記載,他首先派韓胤為使,將這一訊息告訴呂布,並求為兒女親家,陳珪擔心袁、呂聯手危害至深,以袁術僭越為名,說服呂布拒婚,呂布隨後將韓胤押解至許縣今河南許昌)。袁術大怒之下與楊奉、韓暹聯合,以步騎數萬進攻下邳今江蘇邳縣南)。《三國演義》將這段史實,渲染成袁術稱帝後的重彩之筆,大軍二十餘萬又親自出徵,分七路殺奔徐州,這種以虛似真的鋪陳,有襯託袁術外強中幹的一面。事實上,呂布用陳珪謀,致書楊、韓說袁術是叛逆,正該是誅討建功時機。結果楊、韓倒向呂布,內外夾擊大敗袁軍。九月,袁術攻陳今河南淮陽),曹操率兵出征,殺橋蕤等四將,袁術敗退渡過淮河。
建安四年199年)四月,袁術荒淫奢侈,以至江、淮間資財耗盡,部眾饑困不堪,無法維持,只好棄壽春奔灊山今安徽潛山縣西),想依靠部將雷薄與陳蘭,結果被拒絕。無奈之下,一方面致書於袁紹,將帝號傳於他,另一方面啟程北去青州,投奔袁譚,此時劉備正在在徐州堵截,袁術只好掉頭再回壽春,至中途江亭今河南息縣西),跟隨部眾與士兵已到絕糧境地,只有麥屑三十斛約為4000斤),袁術又重病在身,天氣炎熱,為饑渴所困,終於吐血身亡,時間是這年六月,袁術稱帝的鬧劇,就此落下帷幕。袁術餘下士眾輾轉投奔,最後大部分歸於孫策。
袁術從稱帝至覆滅,只經歷了二年半時間,裴松之評論他,“袁術無毫芒之功,纖介之善,而猖狂於時,妄自尊立,故義夫之所扼腕,人鬼之所同疾。”除了“裴注”所指出的袁術性格狂傲與才能平庸外,還有三個不可忽視的原因。
第一、刻薄百姓豪奪不羈
袁術不知撫恤百姓,橫徵暴斂,裴注中也提到這點。袁術初到南陽,那裡是人口百萬,富賈一方,是當時發達地區。由於他的到來,野心膨脹大肆搜刮地方,以滿足他靡亂的私慾。《三國志·袁術傳》記有,“奢淫肆欲,徵斂無度,百姓苦之。”因此人們紛紛逃亡,二年之中,富庶的南陽,變得一片破敗、荒蕪。
在壽春稱帝,“後宮數百皆服綺縠,餘梁肉……”(穿的是絲織服裝,吃的是美味膳食。)由於他的大肆掠奪與揮霍,以至是“士卒凍餒,江淮間空盡,人民相食。”可想這種反差的對比,他如何能長久!縱觀袁術前後所為,不以民眾為慮,其不得人心如此,何以成大業!
第二、以附會之說痴迷於讖言
早已流行的讖語,“代漢者,當塗高也”。袁術此時深信,塗與途同音,“術”為城邑道路,可當“途”字解,袁術字“公路,”也是“路途”意思,正含“當塗”之意。袁姓出自陳姓,位在其次,而陳姓又是舜帝之後,舜帝屬土德,漢朝屬火德,按“五行說”火能生土,也有替代的意思,所以代漢的人,應驗在自己身上。而“仲”字也作“第二”解,所以他稱為“仲氏”意在取代,看來袁術的國號應為“仲”。袁術痴迷讖語的程度,在他即將覆亡時,還念念不忘將“帝號”傳位於袁紹。作為一鎮諸侯的袁術,不是忠於職守,有補於大局,而是以久遠的讖言主導行為,他就沒有想過會不會步歷史覆轍的後塵。
第三、一意孤行不聽忠告
對袁術稱帝,多人曾有勸告,其中代表性的有兩例。沛相陳珪自幼與袁術結交,稱帝後以書召陳珪,想依為左右,並脅迫其子陳應為人質。陳珪答書歸勸:秦暴政肆虐,迫使百姓離心,以致天下分崩。現在雖說世道衰微,但沒有亡秦之暴。曹操正興複舊制,平定海內。你我友情深厚,希望你能扶助漢室,而圖謀不軌,將以身試禍,要我阿附你,是至死辦不到的。
孫堅的長子孫策,本是他下屬,當時正向江東擴張,當他得知袁術稱帝時,馬上致書指明利害,大致是:目前正應掃清混亂,舍而自取,非天下所望;漢帝為強臣脅迫,並無惡政,無過而奪,非湯武所為;當今不是患於幼君,也不是改朝換代時候;歷史上王莽、公孫述等,也曾南面稱帝,但他們終究無濟於事;袁家天下望重,正應繼祖德,報效漢室,門生故吏誰不相從;迷信圖讖大言惑眾,總有後悔時候……等等共九個方面,言語誠懇盡詳至細,同時也與他劃清界限。袁術對至友舊屬的執言,沒有半點反思跡象,已置自身於孤立。
袁術過高地看重自己,又過低地估計形勢,他以為誰搶先稱帝,誰就擁有先導天下的號召,結果,冒天下之大不韙,置身在四方誅討的焦點上!匆匆的皇帝夢,恍如過眼煙雲,留在歷史上,成為貽笑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