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tyetop >
sty1nove.k"
dataads297"
dataadforat="auto"
datafuidthresponsive="true"><ins>
晉軍偷襲李特
李特起兵後,軍勢甚盛,進駐cd少城自立建初年號;又準備渡江襲擊益州刺史羅尚。羅尚聚保太城,遣使向李特求和。蜀地百姓相聚為塢,紛紛投靠李特,特於是分六郡流民於諸塢就食。太安二年303)初,晉廷派遣宗岱、孫阜增援羅尚諸塢皆心懷貳志,羅尚派部下任叡暗中與他們聯絡,任又詐降李特。二月,官軍準備完畢,乃進襲流民軍,殺李特、李輔、李遠,傳首洛陽,流民軍大潰,餘部由李蕩、李雄退保赤祖在綿竹東)。李流接替李稱,稱大將軍、大都督、益州牧,保衛東營;李蕩、李雄還保北營。同年三月,羅尚乘勝進攻李流等軍,又進攻北營,遭到激烈抵抗,官軍敗還。李充進抵cd,羅尚閉城自守,李蕩馳馬追敵,中矛而死。
李特自稱益州牧、都督梁益二州大將軍、大都督”,雖未稱王,卻“改年號建初”,標誌著流民起義割據政權的正式建立。中國封建典章制度規定,只有帝王即位才能建年號或改年號。李特改年“建初”,表明對晉惠帝“太安”年號的否定,也即是對晉王朝統治權力的否定,同時宣告自已建立初的割據政權的確立。雖未有稱王、稱帝的形式,卻實質上行使了帝王特有的權力。因此,李特領導流民起義所建割據政權,當從建初元年公元302年)算起,而不應是史家們按李特子李雄於永興元年公元304年)“僭稱cd王”時起算。太安元年公元302年),是見“成漢”是“五胡十六國”時期最早出現的第一個地方政權。太安中公元302年),轉使持節、南蠻校尉、荊州刺史
司馬顒、穎聯兵攻洛陽
長沙王司馬乂自消滅齊王冏後,入掌朝柄,而河間王顒與cd王穎則在藩守。穎恃功驕奢,嫌乂在朝而不得逞其欲,遂設法除之。正值司馬乂殺顒親信李含,顒於太安二年303)七月起兵討乂,穎亦響應。八月,顒、穎上書不滿乂所論功賞,並建議朝廷將其罷免,但遭到惠帝拒絕。顒即命張方率軍七萬,自函谷關東攻洛陽今市東北);穎派陸機等將兵二十萬南向洛陽。乂奉惠帝率軍迎戰,奔波於十三裡橋、宣武場、石樓、河橋、偃師、豆田等地。九月,張方進入洛陽,大肆搶掠。直到當年十月,惠帝才還宮。
洛陽之圍
太安二年303),河間王顒、cd王穎聯兵進攻洛陽今洛陽市東北),司馬乂率兵防衛,雙方交戰。自八月至歲末,司馬穎兵逼京師,司馬顒大將張方決毀洛陽城外千金堨,水碓皆涸,洛陽城內缺水,司馬乂於是下令王公奴婢用手舂米供軍,男子十三歲以上均從役,又發奴助兵。公私窮蹙,民眾饑乏,米價暴漲,一石萬錢,饑荒空前嚴重,首都被圍,詔命所行,不出一城,形勢萬分危急。
寧州五苓夷反晉
太安元年302),李特勢力大盛之時,蜀地建寧今雲南曲靖)大姓李叡、毛詵起兵響應李特,其後,毛詵被南夷校尉李毅所殺,毅因功被晉廷任為寧州今雲南晉寧東)刺史。李叡後奔投至五苓夷帥於陵丞之地約在建寧郡)。於陵丞到李毅處為叡請命,毅許諾,但李李叡來寧州後,即被毅襲殺,於陵丞大怒,太安二年303)閏十二月,率諸夷之人進攻李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