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tyetop >
sty1nove.k"
dataads297"
dataadforat="auto"
datafuidthresponsive="true"><ins>
昨天竟然忘了更新,這是這本書開始連載以來的第一次。寫了這麼長時間,熱情終於是淡了下來。三十萬字了,更了將近五個月了。
其實昨天晚上幾個人在家裡喝酒的時候,我還在說自己正在寫小說,可以在qq閱讀上看,名字是《記者實習生》,竟然沒想起來自己當天沒有更新小說。
喝完酒其實也有機會更新,但是酒勁一上來,早早的睡了,牙沒刷,腳沒洗,早上起來起來之後才想起來自己沒有更新小說。
其實,這本書寫到現在,也算是告一段落了,如果就此停止連載,直接把小說的狀態改為完結也是可以的。算不是爛尾,因為故事都是一個個彼此聯系沒有那麼緊密。
但是,我還是有些不甘心,想繼續寫下去,繼續申請簽約。
我不知道這本書有沒有人追,但我知道肯定有人看。收藏破了百,人氣也有幾百,書評也有了好幾個了,每更新一章一般都能帶來兩位數的點選,這些就是我的動力。
最重要的,是不吐不快。是我想寫,沒錢拿我也願意寫下去。我想把我的故事,採訪物件的故事都講給大家聽。
故事裡是我,一個應屆畢業生的心路歷程,一個新聞學專業的本科應屆畢業生。微博上每年到填報高考志願的時候有一個關於新聞學的段子都會被提一提,尤其是很多媒體的官方微博。
記得去年某省的一個高考狀元,對一群到他家採訪的報社、電視臺、新媒體記者說,自己想報考北大的新聞學專業。在場的記者紛紛勸阻,告訴他千萬不要報新聞學專業。
關於新聞學報考的段子,不知道之前說過沒有。如果說過我要再說一遍。說是有一對孩子要填報高考志願的學生家長,向自己的一個記者朋友諮詢,他們覺得記者見多識廣,閱歷豐富,記者的意見可以參考一下,畢竟高考志願真的可能影響孩子人生軌跡。
他們就問自己幹記者的朋友,說孩子應該報什麼專業,孩子能不能報新聞學專業。那位記者朋友問他們,孩子是親生的嗎?他們以為記者是幽默一下,當然是親生的啦。記者說,是親生的就不要報新聞學專業。
故事也不只是我的心路歷程,我不是故事的主角,我只是把自己觀察到的、瞭解到的寫下來,我就像一個攝像機一樣。淡當然這是小說,就像大家在電視看到的新聞都不是用錄影帶直接放的一樣,要都要經過剪輯。
我講的故事,也都是剪輯過的,寫小說跟拍片子是一樣的。記者要有舍棄、有保留。而且舍棄的是大部分,保留的只是一小部分。
我在這本書裡採取的剪輯方式是用化名。可能我當初採訪遇到的苦主叫王建國,在小說裡我會把名字換成別的。也許相近的張建國、李國慶,也許是八竿子打不著的劉夏。
化名不僅有人名也有地名。市縣一級的我都用的是真實存在的地名,但到鄉鎮一級村一級,基本上就是化名了。比如我會用一個在那個縣根本不存在的鄉鎮來代替原有的鄉鎮,村子也一樣,這一般決定於故事發生的地方的行政級別。
如果是市裡發生的,那我就把區縣用化名,如果是縣裡發生的,那鄉鎮就用化名。至少大部分情況是這樣的。這些縣鄉村的化名,有時是移花接木。把xf縣說成z縣有時是無中生有,把茨榆坨鎮說成是榆樹鎮。
市一級的,有時候也會用移花接木,把盤錦的事說成是營口的,把鞍山的說成是錦州的。不過這種情況並不多。
虛虛實實、真真假假。這個社會就這樣,小說自然也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