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tyetop >
sty1nove.k"
dataads297"
dataadforat="auto"
datafuidthresponsive="true"><ins>
怎麼理解故事板呢,其實可以把我們編輯的片子都看作是一個一個的故事,它是一塊黑板,我們在黑板上編故事,我們在故事板上編片子。
故事板一般都是一個很寬的長條,寬是因為它要容的下這些軌道,長自然是跟片子的長度有關,片子越長,故事板就會被延伸的越長。故事板的長寬都可以用滑鼠按比例來拉大或者縮小。反正就是怎麼方便怎麼來。
故事板上正在編輯的這些素材,可以放大到一厘米是一幀來看,也可是縮小到一厘米長,來容納一分鐘的素材。編片子的時候可以放大,一段一段的來編,整體看的時候可以縮小來看。幾分鐘甚至十幾分鐘的片子排得密密麻麻的擠在本來用來顯示一兩分鐘片子正好的介面上。
大大小小,都可以按自己的習慣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習慣和偏好。編片子也是,一個人一個方法。
故事板的左端從上到下依次是各個軌道,右上掛角、字幕、唱詞,畫面,一聲道,二聲道,三聲道一般是背景音樂)。位於右邊顯示器的右邊端點沒什麼特別的。整個長條形的字幕版,上端和下端還得說一下。上端一整小長條,從左端點往右走,是幾十個操作按鈕,拿滑鼠點的那種,特別小,游標貼上去它就會彈出一行文字,顯示自己的功能,這些鈕的功能好多也可以用鍵盤上的快捷鍵代替。對於一個老記者來說,拿滑鼠去點明顯沒有敲擊鍵盤上的快捷鍵那麼方便。
這些小按鈕也基本上是故事板的所有操作了,你用它們來對被拽到故事板上的素材進行編輯。這一排小按鈕,有各種你想要的功能。增加軌道、複制貼上撤銷、切分素材。組合素材,平移素材,上移一軌,下移一軌,所有的功能都是相對的。
有左移五幀就有又移五幀,有前與時碼線靠齊,就有後與時碼線靠齊。有全部前移就有全部後移。有切除時碼線前素材,就有切除時碼線後素材,還有補齊素材到時碼線。對了,還有字幕修改,拍唱詞。各種功能。大部分都可以用鍵盤上的快捷鍵代替。
還有選中畫面之後,單擊滑鼠右鍵,也會彈出一系列操作,用滑鼠選中某段聲音之後,單擊右鍵,也會彈出一系列針對聲音的操作。還有摁一下鍵盤上的enter鍵,會彈出一個資訊量極大的操作框。裡面有各種特技讓你操作。有二維的,三維的,有馬賽克,有閃白,拉伸,翻轉,各種特技,還有一些轉場特技可以自動生成,淡入淡出之類的。
大家如果有興趣,可以都網上去搜尋大洋非線性編輯手冊,自己琢磨。我這幾個章節真是說的太多太累,我要切到故事上了。
在這之前我再說一下時碼線是怎麼回事。時碼線是一條在故事板上始終存在的一條線。是與故事板的上下端垂直,左右段平行的一條細線。它很重要。你可以用滑鼠來前後移動它到任意一個位置。也可以用pageup和pagedon,這樣它就能直接到兩段素材直間的切口。
這個切口是為了編輯方便專門顯示的,其實是無縫對接,在播放兩段素材的時候。有了這個切口,你可以很方便的找到兩個畫面或者兩段聲音的連線處。在一個成片裡面,有十幾個甚至幾十個這樣的切口。上百個也正常。
用這兩個page鍵就可以準確快速的將時碼線移到切口處,而不用用滑鼠一點點的校對,這一幀不容易校對。它們也只能到一個有一個的切口。想到某一個素材中間的某一部分就得用滑鼠,搭配顯示器或者耳機來確定了。其實也可以用hoe能直接讓時碼線回到整個片子的第一幀的位置,end和它對應,可以直接到最後一幀。
你要編輯哪塊,基本上都離不開這條時碼線跟著跑。有了它你會很方便,它就像我們在黑板上畫圖用的三角板用的尺子一樣,沒它就是麻煩,你不知道從哪下手。時碼線固定位置之後,就像狙擊步槍鎖定目標了一樣,接下來扣動扳機就行了。
一幀是二十四分之一秒,很短。這一幀一幀的找,用滑鼠很麻煩,用pageupdon,只能確定連線處的那一幀,也叫素材點。所以,在找某段聲音或者畫面中間的某一幀時,比如在顯示器上看到這一幀鏡頭抖了,得切掉,或者替換掉。怎麼找故事板上的這一幀呢。其時是用塑標和鍵盤搭配。先用滑鼠把時碼線移到大致位置,放大,放大。再用故事板上方的小按鈕一幀一幀或者五幀五幀的找,這是固定的單位。
鍵盤上的方向鍵,上下左右在遊戲裡代表的可能是往前走往左拐,但在這,它有特殊的含義。上下兩個鍵,是一組。上,敲一下就是時碼線左移五幀,下,敲一下就是時碼線右移五幀。左,敲一下就是時碼線左移一幀,右,敲一下就是時碼線右移一幀。最小的單位就是幀,所以用它們一幀一幀或者五幀五幀都很方便。尤其是做特技的時候,還有掐同期的時候。
掐同期,就是把片子裡需要用到的採訪物件說的話,掐出來,其實就是把這一句話或者一段話切出來。這是最費勁的活,最費時的活。在所以這個片子從拍攝到播出的過程中,它最煩人。因為這採訪物件他不是新聞聯播主持人,字正腔圓,擲地有聲。疾如風徐如林,
好多人說話沒節奏,吐字不清,方言口音,帶髒字,最氣人的是說話太快的那種,每句話前邊還有嗯哦這個那個的語氣詞,還有多長拉多長。把這一句話聽懂,剪出來,真的是先聽十遍,然後一幀一幀的剪,弄不好就夾音,夾音就是技術事故。片子技術不過關是最丟人的,片子內容的優良中差都是次要的,技術不過關這不扯淡嗎。
真的就是耐著心思,戴著耳機,先五幀五幀的切,再一幀一幀的切,夾音再重切。有時候有的人一秒鐘說十個字二十個字,太惡心了。我們配音員最快才一秒鐘五個字,多了就不合格。十幾二十個字在這一秒裡在二十四幀裡,你剪去吧。而且有時候你拿不準他夾沒夾音,
尤其是我們是實習生,就只能反複聽,反複剪,實在拿不準就不用這句話或者用半句,有時候一句話前邊的語氣詞跟的太近剪不掉,就只能留著。觀眾看著可能沒什麼,但我們覺得很惡心。本來可以剪的跟清爽更簡潔,就讓這幾幀十幾幀語氣詞跟弄惡心了。
還有就是不注意或者習慣了,採訪了有一句不文明的口頭禪或者髒話,本來這一句說的特別好,直接問題核心,就是我們記者想要的一句。這個口頭禪就把這句話毀了,只能刪掉,再找一句類似的話。
如果是有激烈沖突的畫面,兩個人吵架什麼的,為了在電視上還原當時的這種氣氛,或者說滿足觀眾們的獵奇心理看熱鬧的心裡。髒話可以不用剪掉,但得用特殊音效遮蓋一下,一般就是“嗶”或者“嘟”。在賬號裡都有專用的音效資源庫。剎車聲,槍聲,鞭炮聲,嬰兒哭各種聲音。還有背景音樂庫,傷感,懸疑,輕松,各種各樣。
講一個段子,這是我半年的記者生涯裡為數不多的有意思的失誤。採訪的這人是錦州人,說的是方言,大家不要以為東北話特別簡單特別好學特別有意思,都像鄉村愛情裡的人一樣,其實不是,有很多地方的方言,說快了,你又不理解他的語境,或者你當時沒去採訪,你只靠聽素材裡的同期,你也聽不懂。
這是說起來也丟人,這個大姐,家裡陽臺的一面牆,從裡面漏水,把地板什麼的全弄濕了,一屋子水,下班之後才發現。木地板啊,泡壞了,就找物業協商,協商不成,就打熱線電話,找了記者。
幾經折騰,沒什麼進展,大姐對著鏡頭說了這麼一句話,算是最後表態,對物業喊話吧。“我要求也不高,就是把這地板給我換了,牆修了,我也是不是得理不饒人,差一半也就算了”。
我沒去採訪,幫張哥編的片子,他的採訪。我打唱詞的時候,就覺得不對勁,反複聽了十幾遍這段話的最後一句。怎麼聽都是“差一半也就算了”。聯系這個上下語境,是她妥協了可能?讓不了。那也不能“差一半也就算了”。東北人這麼大方。應該是差一點啊,從第一段同期的咄咄逼人來看。應該是“差一點也就算了”,或者“差不多也就算了”,怎麼能差一半就算了呢。但是我從耳機裡聽到的就是差一半,真真切切的差一半。反複聽就是差一半,好吧,相信自己的耳朵。我不能按我自己的理解來改別人說的話啊。
打完唱詞,拍唱詞。下載,拿著綠帶子去審片。這個兩分五十秒的片子。前邊都沒事兒,領導沒叫停,帶子就一直在放。到了這一句,領導說停一下。你那句唱詞錯了吧,怎麼是差一半呢,你把帶子倒回來看看,我倒了回來,從這一段採訪開始重新放了。到了差一半那句,按下了上載的stop.畫面定格。領導發話,“人家說的是差一不二,怎麼就打成差一半了呢”。你聯系這個語境,它也不能是差一半啊,肯定是差一不二啊。
當時我就懵了,有差一不二這個成語或者說這個熟語這個片語嗎?差一不二,我去,頭回聽說。好生尷尬啊。我連解釋的勇氣都沒了。片子往下走,一直到結束,就這一處錯誤,我趕緊把帶子退出來下樓去改。當時還有好幾個記者在等著審片,我是在大庭廣眾之下,在領導同事面前鬧了這麼個笑話。
從此我記著了“差一不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