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tyetop >
sty1nove.k"
dataads297"
dataadforat="auto"
datafuidthresponsive="true"><ins>
因為在內蒙上過兩年學,所以對一些gz的東西相對熟悉一些,別的不說,最起碼我知道哪句話是髒話,哪句話是我愛你。其實說起來,到一個行政區劃全名裡有民族的地方,基本上一眼就能看出來,就能很明顯的感受到。
大家都知道,在有民族稱號的地方不管是gz鄉,縣,市,州,自治區,只要是掛民族字樣的。一定會有漢語和這個民族的語言的各式名頭,以及單位名稱。
如果你到了一個地方,一看路燈杆上全是雙語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宣傳語,或者大街兩邊全是雙語的商店招牌。這一定是到了民族地區了。而且民族不管是哪個,一定會有一個本民族的學校,小學和中學,如果是gz學校,朝鮮族地區自然也會有朝鮮族學校。
在民族地區待過的人,對這些雙語的招牌很敏感,一眼就能認出來這是民族地區,不管它名字裡有沒有民族在裡面。所以,那次到北鎮,一看他們內部的宣傳材料上是雙語,一打聽果然是民族地區,下邊管了一些gz鄉什麼的。
n內蒙,尤其是兩省交界的地方,大雜居小聚居。gz人在這過的挺好,離內蒙近的地方一般都有gz縣鄉什麼的,很簡單,因為這以前都是蒙古人的地盤,建國後幾次行政區域劃分,把內蒙的給了周邊省份,一會有又把這些地方發還給內蒙,反正就是來來回回的折騰,政治需要。
通遼就是一個例子,它以前是內蒙的,後來給了n現在又是內蒙的,而且在它身上還有gz地區撤盟建市歷史痕跡,以前t市叫哲裡木盟。
我就是在通遼上的學,在那講了純蒙族人,蒙族的特色衣食,文娛和語言。對了,我現在在任何地方的大街上,一眼就能看出來哪個是gz見得實在是太多了,每天都打交道,不管是假蒙族還是純蒙族。當然有的蒙族人跟漢族長得很像,普通話也很好,你可能會把他當成漢族,但你絕對不會把漢族人當成gz人,我能看出誰是蒙族人,看不出來誰不是gz民歌的薰陶,三角公園天天放,什麼歸流河。是一首歌。在通遼還能買著一種叫做歸流河的白酒,應該是xa産的。
喝酒唱歌,蒙古人一直都是這麼下來的,爛大街的,藝術生基本上都會的一首歌《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陽》,我是沒少聽。還有席慕蓉的《父親的草原母親的河》,德德瑪的《草原夜色美》。我最喜歡的是額爾古納樂隊的《鴻雁》,蒙語版本。漢語版本,蒙漢版本的都好聽。在市,以前的盟,有一條額爾古納河。
《鴻雁》給人的感覺很空曠,又很深情,就是特別直爽豪邁。酒喝幹,再斟滿,今夜不醉不還。都說煙酒不分家,我覺得應該是歌酒不分家才對,在這種地方,到了草原上,這麼遼闊,你不喊兩嗓子,都會覺得自己白來了。情不自禁的會想唱,會想喝。
一個在內蒙認識的同學,給我送來一個訊息,就像鴻雁傳書一樣。他在朋友圈看到了一個電視臺的下屬頻道要招實習生,我又是新聞學專業的,正要找實習單位,而且已經找了一個月了還沒找到,
正是心急如焚的時候,這個鴻雁傳書,給了我一個機會,去實踐一下自己的想法。我當然會去試試。其實,我想當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