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tyetop >
sty1nove.k"
dataads297"
dataadforat="auto"
datafuidthresponsive="true"><ins>
自從董晨欽點了小行星帶成為目前地球文明的帶刀護衛之後,小星……呃,小帶……不,是小行星帶就開始了不間斷的鍛煉身體,修習武藝。
為的就是有朝一日能用上自己的武藝,保護地球文明不會受到外來文明的傷害,並且痛擊外來文明,讓它不敢再打地球文明的主意。
當然,能痛擊敵人的肯定不是小行星帶本身,董晨也指揮不動它們,這裡說的是小行星帶上的“機器人”們。
智慧機械裝置的自我增值得相當快的,尤其是得到了明確的指令,並且有了第一座製造基地之後,它們能在最短的時間內展現出驚人的爆發力。
從去年秋天第一座製造基地建設開始,到現在差不多半年過去了,小行星帶已經相當的繁忙了,不少艦只已經被製造了出來。
相應的,有了戰艦,用於發現目標的偵查裝置也建造了出來,把太陽系周圍看了個嚴嚴實實。
人類對於太陽系的邊界判定有很多個版本,各有各的看法。
歷史上在天文望遠鏡沒有發現之前,我們對太陽系邊界的認知只能到達土星,所以那時候土星軌道就是太陽系的邊界。
而後來到了1781年,人類發現了天王星,太陽系的邊界拓展到了天王星軌道。
到了1846年海王星又被發現了,太陽系的邊界就拓展到了海王星軌道。
再後來,1930年人類發現冥王星,太陽系的邊界再次拓展至冥王星軌道。
結果冥王星慘的一批,才當了幾十年的行星,就被踢出行星行列了。
上個世紀末,隨著人們對冥王星之外的柯依伯星帶的研究不斷深入,太陽系的邊界又被拓展到了30到50天文單位的柯依伯星帶邊緣。
之後天文學家們又發現了很多黃道離散天體,太陽系的邊界進一步拓展。
除了以行星的軌道來作為太陽系的邊界之外,還有一種說法就是以太陽風的最大作用範圍,作為太陽系的邊界,也就是日球層頂。
當然,別誤會,這是正經的天文名稱。
雖然平時吹牛說啥都能日,但是這個真日不了。
恆星之間的空間並非空無一物,而是充滿了低溫的星際介質粒子,太陽會不斷向外吹出帶電粒子,稱為太陽風。
所謂日球層,是太陽風發生作用的最大範圍。
當高速的太陽風粒子與星際介質粒子相遇時,會將其向外推開,自身也逐漸減速,直至無力與星際介質粒子抗衡。
形象地說,日球層就好像太陽風向外吹出的一個氣泡,日球層之內充滿了太陽風粒子,在它之外則是由星際介質粒子主宰的星際空間。
而日球層的最外層邊界被稱為日球層頂。
到了這個時候,太陽系的邊界就正式進入了以“百”為單位的天文單位距離,因為日球層頂距離太陽的距離差不多就是一百天文單位。
而且這個日球層頂的形狀並不是正球形,而是一個蛋形,離得比較遠的距離能達到好幾百天文單位。
在2013年“旅行者一號”穿越日球層頂的時候,就有很多天文學家宣佈“旅行者一號”已經飛出了太陽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