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車走到工業區的時候就停下了,因為董晨見到了那些不再到處溜達的機器人,它們正在被改造,拆下一部分機械裝置,然後又裝上另一些不同的機械裝置。
董晨看著一個帶有針頭一樣裝置的機械臂被裝到一臺輪式機器人上,這臺機器人上還被裝上了幾組電驅動的滑輪,於不是好奇的問道,“那條機械臂是電焊吧?它們上邊的電驅動滑輪是要讓他們在腳手架上移動?”
“是的,先生,我們接下來的造艦計劃要用電焊焊接艦體,這臺機器人是要在艦體外部的腳手架上活動的,裝上滑輪可以讓它們更加高效的移動位置。”一號說道。
“嗯,這些機器人的數量夠不夠,我們要不要再增加一些機器人數量,等潛航器確定了設計,我們要以最快的速度造出來。”董晨想了想,給了一號一個參考,“用這些機器人,我們如果要造一艘十萬噸級的航空母艦要用多長時間?”
聽了董晨的提問,一號毫不遲疑的就給出了答案,“先生,造一艘十萬噸的航空母艦,我們只需要64天到70天時間就可以完成,我們現在有各型別機器人1700臺,不需要用到100數量的機器人,只需要78數量的機器人就可以達到最塊速度,數量多了反而會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速度。”
“哦,這麼快嗎?也就兩個月出頭我們就能造一艘航空母艦?”
得到這個答案,董晨確實是挺驚訝的,雖說這座基地造的很快,也是隻用了不到三個月的時間就完成了,但是建築和航母的建造難度可不一樣,沒想到造航母也這麼快。
“是的,先生,我們擁有更先進的製造技術,這就可以大大提高建造速度,機器人的建造速度和精確度也不是人類工人可比的,而且機器人可以一天24小時不停的工作。”
“我們機器人的技術也很先進,故障出現率非常低,在建造基地的過程中,只有32臺機器人出現過故障。而且據瞭解,航母的建設過程中需要對多方負責,不排除這些非建造原因拖慢進度,而我們只需要向您負責就可以了。”
說完之後,一號好像是頓了幾秒鐘,然後又說道,“而且您有95的時間不管事。”
呃……雖然覺得很奇怪,但是總覺得被人工智慧鄙視了。
不過董晨也不能跟個“不懂事”的人工智慧生氣,知道了機器人們造艦很快之後,他就讓一號開著車繼續往前走了。
離開了忙碌的工業區域,這裡已經很接近碼頭了,拐了幾個彎就來到了碼頭上,這裡也是另一個忙碌的地方。
長江31號潛艇已經被轉移到了船塢中,上邊有大量的機器人在工作,原先完整威武的潛艇已經不見,整艘潛艇被拆的七零八落,很多外殼都被切割了下來,透過缺口可以看到潛艇的內部大部分的儀器也都沒有了,只剩下了空架子。
那些拆下來的裝置和船殼,在經過一系列先進的回收程式之後就被還原成了原料堆進了材料倉庫,等著再次被取出來使用。
在這裡待了一會,董晨就又出發了,直到電動小車轉完所有的地方,最後開到了董晨的專用實驗室門口。
說是實驗室,其實就是地上住處的複制,臥室、餐廳、廚房是什麼的也都有,還有一處私人的小實驗裝置,只是這裡的科技水平比地上高了很多罷了。
董晨來到工作臺前,把自己帶回來的行動硬碟連線到了資料介面上,讓一號開始轉移資料。
看著一號整理資料,董晨突然想起了之前一號說的替換計劃,於是問道,“對了,我之前給你的那些資料,整理完畢之後有多少基地中裝置可以被升級和最佳化?”
“先生,是這樣的,經過對您帶回資料的整理,基地內的裝置有35可以被更新,其中需要被完整替換升級的裝置有12,可以透過替換零件或增加新模組達到最佳化升級的裝置有23。”
“基地內的裝置經過升級後,科研能力預計提高23~25,製造能力預計提高17~18,內部武器防禦能力預計提高9~12,牆面防禦……預計提高……地板防滑……空氣清新……”
“停停。”前邊還好,聽到後邊董晨趕緊就喊停了,“你這後邊都是什麼,還地板防滑,你咋不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