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文浩覺得薩沙的猜測具有可能性,但是,難道地下甬道就只是一條從這邊下去另一邊上來的路?
不過,當宇文浩這樣想的時候,薩沙接著告訴了他們另一個訊息,在第九層中間有另一條更窄更陡的甬道可以繼續往下走,這條新甬道不是盤旋的弧線,這是他們在地下第一次遇到了岔路。
薩沙懷疑趙三才和傅榮華下去了,決定和陳亞下去看看,商定三十分鐘報告一次。
可是三十分鐘後,他們沒有發回報告。又等了一刻鐘,賀錚決定親自去看看,此時已經沒有更好的通訊工具了,他往領口別上隱藏性良好的對講機,就單槍匹馬地下了去,感覺走了四五百米,就遇到一堵石牆。
薩沙和趙三才帶下去影音裝置是具有定位功能的,與黑盒子配套,傳輸回影音的同時直接演算成各項資料,生成圖形和量表。
賀錚此刻沒有定位裝置,他不知道自己走到哪裡,不過在地面時,他已經看過兩條甬道的模型,才四五百米,怎麼可能就到了盡頭?而且根據薩沙的報告,走入第九層後,會遇到往上走的甬道和一條往下走的岔路。
也就是說……路不見了!突然在中段多了一堵石牆!
感到事態嚴重的賀錚立馬上來,叫住過來幫忙的兩位村民,讓他們去把張大美和山羊鬍的三叔公叫來。隨後,張大美來到,先下去探查了一遍,隨即猜測兩個可能性:
要麼他們觸動了這條甬道的機關,中段被石牆堵上了;
要麼他們觸動了這條甬道的機關,再下次時已經是另一條甬道。
第二個猜測看似大膽,也有合理的地方,因為這個雙螺旋的形狀,極其不規則,可以做文章的地方太多。
……
張大美看著宇文浩調出來的模型,它不是一個圓柱狀的雙螺旋結構,頂端四層的曲率越往下走越小,所以這四層的圖形呈現為圓錐形,上小下大,深入甬道30多米的長度,同時高度是地下15米,那個點對應的圓的直徑才10米左右,可是深入甬道200多米,同時高度為地下90多米時,對應的點的直徑已經接近30米。
它是一個削掉了頂的圓錐形,可是到了第四層的中段,弧線的曲率不再變化,長約200米的路徑的曲率相等,也就是說,從第四層開始一直到第六層結束,圖形都是標準的雙螺旋結構,呈圓柱體形,直徑約為30米。
到了第七層,弧線的曲率又突然大幅度減小,換而言之,下方的圖形又是一個削去頂部的圓錐體,到了第八層結束時,直徑已經達到50米。
除了弧度之外,它不同路段的斜率也不相等,第一層整體坡度約為4°12′,到了第二層,樓梯傾斜度不變,路徑描繪出來的坡度減少了3°,越往下,坡度越小,第八層的坡度已經小於23°了,在這種情況,就算不做樓梯,也可以輕松行走。
總體來講,它是一個很古怪的形狀,從高處俯視這個圖形,它則像一個順時針的臺風眼圖案,又像右旋海螺的紋理,從中心往外繞著擴散……
由於曲率與傾斜度沒有一個統一的規律,所以層與層相差的高度也沒有規律可言。但大致來講,除了首層和第五層,其它層與層相差的高度都有30米以上,這是十層樓的高度,中間確實有足夠的空間做文章了。
人走進這兩條沒有規律可言的甬道,引數總是在微微地調整,同時它的尺寸又是那麼地長,人的感覺是會出現誤差的,那麼,假如下面有機括讓甬道變成另一條,也是可能的。
所以,張大美的兩個猜測都是合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