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珠村人姓袁,下珠村人姓梁,這我能理解,但兩村的村民,幾十年來水火不容,我就無能理解了。”楊文沁回想起,她在袁老家住的那段時間,兩村差點就發生了好幾次大沖突。
一次是因為上珠村某家的牛,跑去吃下珠村某家的菜;一次是因為田埂問題;還有一次,是下珠村某小孩,趁上珠村菜地中午沒人,把上珠村某人家育種的菜苗給踩死……
“這有什麼不能理解的?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唐果笑說:“有利益就有糾紛。”
“利益?”楊文沁想了想,道:“佛家有雲,利益指隨順佛法而獲得之恩惠及幸福。人於社會,與他人接觸、交際,便會牽扯到利益問題。利益謂之大小,如何取捨,全憑個人。退一步,海闊天空。”
“你用佛法解釋‘利益’還不如用春秋時期,管仲的話:夫凡人之情,見利莫能勿就,見害莫能勿避。”
唐果接著解釋:“對於平常人,遇到利益時沒有不去爭取的,遇到禍害沒有不去躲避的。對物質利益的追求,是人亙古不變的特性。如果你用社會學來解釋,更容易理解。”
“你還學過社會學?看不出嘛!”楊文沁搭著唐果的肩膀誇張道。
“利益,人類用來滿足自身慾望的一系列物質、精神需求的産品,某種程度上來說,包括:金錢、權勢、女人、情感、榮譽、名氣、國家地位、領土、主權等所帶來的快感,但凡是能滿足自身慾望的事物,均可稱為利益。”
楊文沁點頭:“你這麼說,我就能理解了。農民也是人,也有自己的利益,有利益就有糾紛。本質上,它和官場、商場的爾虞我詐是一樣的。”
唐果笑了,這楊文沁的腦子,其實很好使的,一點就通。不過說農民、利益和佛,唐果想起他的歷史老師梁國勝,給他們上的魏晉南北朝的歷史,嘆說:“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喲!”楊文沁卻笑了:“沒想到,唐先森還是個出口成章的人啊!只是,貌似現在是秋高氣爽、晴空當頭!”全是村舍,哪來的寺廟,哪來煙雨濛濛?
連著故意放慢腳步,走在前面的梁秋豔也差點笑出聲來。
還想著,他挺有學問了,杜牧的一句詩,就把自己給暴露了!
“楊小姐,你是在嘲笑我嗎?沒文化真是一件可怕的事情!”
楊文沁不笑了:“你說我沒什麼文化?迷濛的煙雨之中,若隱若現的寺廟,這就一種朦朧迷離的浪漫主義……”
“情深深雨濛濛,多少樓臺煙雨中,記得當初你儂我儂,車如流水馬如龍……”唐果哼唱了幾句,就道:“瓊瑤阿姨,理解的都比你透徹。杜牧是晚唐詩人,晚唐有何特點?”
“安史之亂後,唐朝由盛轉衰,步入中唐。中唐時期,士人對王朝仍抱有希望,他們寫的詩仍積極進取;到了晚唐,宦官專權、藩鎮割據已到不可收拾的局面,詩人們深感無力迴天,因而在心態上,難免會蒙上一層黯淡、傷感的色調……杜牧的詩深受杜甫、韓愈的影響,善於將敘事、議論、抒情三者融為一體、借古諷今。杜甫,一個能寫出,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的愛國詩人。杜牧的詩則相對的,隱藏的更深!
南朝皇帝在中國歷史上是以佞佛著名的,杜牧的時代,佛教也是惡性發展,而杜牧又有反佛思想,因之末二句是諷刺。杜牧反對佛教,並不等於對歷史上遺留下來的佛寺建築也一定厭惡。魏晉南北朝時候,有兩個皇帝很出名,梁武帝佞佛,周武帝滅佛……”
楊文沁不是很服,提出質疑:“就算杜牧是諷刺,可不管統治者滅佛還是佞佛,跟咱農民白白的利益有半毛錢關系嗎?”
“沒文化還不算可怕,半桶水才可怕!”
(本章完)
111 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