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tyetop >
sty1nove.k"
dataads297"
dataadforat="auto"
datafuidthresponsive="true"><ins>
樊奕澤確實是給印度開出了一個巨大的難題。
印度是否答應這個條件,從源頭來說,已經不是印度可以說的算的。
印度軍隊現役的武器裝備,小到步槍子彈,各種單兵裝備,再到大型裝備主戰武器或者軍艦飛機,上面的各種裝置或者零件,都需要進口。
一旦不從這些國家進口的話,那印度軍隊現役的絕大部分武器,豈不是壞了就等於報廢了。
這對印度來說,將會是一筆天大的損失,以印度的每年軍費支出,也無法承受未來幾年,印度軍隊裝備的補充費用。
莫迪也直接將這個難題,拋給了樊奕澤,說道:“樊先生,您的這個條件我們可以考慮,但是印度軍隊現役的武器裝備,一旦出現損毀,需要維修的情況下,應該怎麼辦?”
“這一點總理先生不需要擔心,只要我們的工廠投入使用,您的這個問題就不需要擔心,我們的工業能力,完全可以加工出任何所需要的零件,且不會比原廠配件差。”樊奕澤很自信的說道。
“就算我相信你,但是各國也很難答應,除非他們都不擔心自己武器裝備的技術,被未來科技集團完全瞭解。”莫迪也搖搖頭,這樣的選擇,太艱難了。
事實上,最艱難的是,一旦答應了這個條件,印度也將失去了在全球左右逢源的政治格局。
這對印度來說,是兩種未來戰略的糾結,並不是簡單就能夠答應的。
“您所說的這個,也不算是問題,印度不也是一直都在努力實現零部件國産嗎?這與我們的合作絲毫沒有沖突,反而與我們的合作,本身就可以徹底解決印度對外的依賴。
站在國家層面,都是在為自己的國家利益做考慮,全世界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夠給印度真正的需求,俄羅斯做不到,美國人更加做不到,對任何國家來說,他們真正需要的就是在印度身上薅羊毛。”樊奕澤很直接幹脆的說道。
一席話,讓莫迪也是有些無言,但這並沒有加重他內心的分量,因為這個選擇,不管是對印度還是對莫迪本人,都太至關重要了。
一邊是能夠全面實現國産的巨大誘.惑,一邊是失去了國際上左右逢源,甚至會引來軍事科技制裁的結果,權衡利弊,到底如何選擇,已經不是莫迪一個人可以決定的。
看似全面實現國産化的這個利益更加誘.人,也擺脫了到處受制於人的結果。
但是有利也有弊,一旦答應了樊奕澤的條件,印度所謂的國産化,也將掌握在樊奕澤的手中,這對印度來說,是很危險的事情。
印度的野心在於,想要未來科技集團的技術,也會努力學習掌握下來,但如果無法掌握呢?
那印度難免會受到長期的控制,可如果不答應的話,印度再過幾十年,也無法擺脫這種處處受到限制的命運。
這種選擇,彷彿只是從一個坑裡,跳到另一個坑裡,結果都還是在坑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