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因十分的簡單,美國總統無法幹涉各州的政務,主內的唯一工作就是和財團搞事情,因此拓展海外全新的利益,是大部分美國總統最想幹的事情。
樊奕澤的崛起,或者說樊奕澤無休止的吞併,讓美國不得不考慮自己的安危。
如果說攻佔東英屬印度,是樊奕澤真的需要一片地盤來發展,攻佔日本和朝鮮,已經暴露了樊奕澤對領土的極大渴望,之後又攻佔了大半個西伯利亞,這讓美國不得不擔心,就在樊奕澤身邊的菲律賓,哪天就變成了人家的東西。
現在樊奕澤對英國殖民地全面出手,這讓老羅斯福真正感覺到寢食難安,人的欲.望是無窮的,總會有更好更大的利益令人渴望。
藉此說服國會大部分人,老羅斯福的議案表決透過了,美國大量的工廠全都加速運轉起來,大量的物資在西海岸各個港口轉船,這些物資有一部分會運送到菲律賓,大部分則是會直接運送到澳大利亞。
然而從國會出來的老羅斯福還是很不滿意,這個議案的透過他本來就有信心,可是另一個議案,卻被國會否定了。
那就是徵召更多計程車兵,然後將更多的部隊運送到菲律賓。
國會那些和財閥息息相關的議員們,能夠接受為財團們創造財富的支援議案,但是對戰爭,依然保留著極大的戒心和剋制。
在他們看來,美國不需要派遣士兵到菲律賓,有了美國大量物資支援的英國,已經能夠武裝起更多的殖民軍隊,用來抵抗樊奕澤的入侵。
而兵力並不是很多的樊奕澤,會隨著佔領區擴大,兵力分散,最終無力攻佔更多的地區,這將會給英國帶來足夠的時間進行反擊。
戰爭的結果會從進攻階段變成了相持階段,最終的結果,將會是英國逐漸的收複失地,並贏得戰爭的勝利。
然而老羅斯福並不這樣想,可是他無法說服國會大部分的人,支援自己的增兵計劃,最終他也只能無奈的離開國會。
事實上,老羅斯福也認可內部的分析結果,但是他看得更加清楚一點,那就是現在的英國,已經失去了對海外主要殖民地英屬印度與澳大利亞的所有通道。
這兩個殖民地已經被樊奕澤完全切斷了與英國其他殖民地的聯系。
樊奕澤的進攻很有目的性,從孟加拉省登陸之後,部隊直接往西展開進攻,在斯裡蘭卡登陸的時候,又在英屬印度的西部沿海城市卡拉奇登陸,從孟加拉省攻擊的兵鋒,也以十分可怕的速度,推進到了卡拉奇的邊緣,還擁有充足的兵力分開,進攻伊斯蘭堡。
反觀英國,第一批支援部隊剛剛抵達卡拉奇,就被人家輕松抵擋了下來,交戰了兩天,英國人的援軍部隊,扔下了一萬多俘虜,然後逃回了中東。
整個海域都被封鎖的英屬印度,面對的是樊奕澤南北夾擊,失去了所有的救援,英國人又能夠在英屬印度堅持多久?
澳大利亞的局勢也好不到哪去,如果不是因為澳大利亞的面積夠大,在老羅斯福看來,澳大利亞已經被樊奕澤納入版圖了。
美國的支援,其實是在冒險,老羅斯福也在冒險,因為他摸不準樊奕澤的脈門,也不知道美國此舉,會不會讓樊奕澤直接對美國開戰。
因此老羅斯福這才希望增兵菲律賓,震懾樊奕澤,讓樊奕澤不敢隨隨便便就對美國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