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tyetop >
sty1nove.k"
dataads297"
dataadforat="auto"
datafuidthresponsive="true"><ins>
未央宮, 承明殿。前來議政大臣們紛紛退去,只留下太子和皇帝。
“匈奴擾邊之事,你怎麼看?”
劉啟靠著憑幾, 露出放鬆的姿態。
匈奴擾邊是一個一直以來都困擾著大漢的歷史問題。春、夏、秋三季無妨,這群遊牧之民擁有著豐沛的水草,隨處可以放牧、打獵, 但只要漫長的冬天來臨, 他們就會離開牧場,搶掠漢人聚集的村落。
一般來說, 朝廷的應對策略都是以堅守為主。
劉徹只是太子, 但他在最近一段時間的夢裡已經成為天子。兩者是有本質區別的!都說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天子對家國天下的理解,自然更甚於太子。
他知道, 這是父皇對他的考校。
“兒臣認為,還當以守為主,休養生息。”
劉啟:“如今國庫豐裕, 百姓之家皆有薄財, 長安城的大街小巷隨處能看到騎馬的人。要知道,高祖剛登基的時候, 都找不齊四匹毛色一致的馬來拉車。可現在呢?馬已經不是什麼稀罕物了。我聽說,城中的聚會,甚至都不允騎母馬之人參與。只因母馬價賤, 又易惹公馬糾纏, 難免多事。難道我們還不具備反擊匈奴的實力嗎?”
劉徹:“自然是有的。”
劉啟:“那你是不支援咱們和匈奴開戰?”
“不, 兒臣一直認為和親無益。一直給虎豹送財物,討好他們,是沒有用處的, 只會增長他們囂張的氣焰。當我們的國力積蓄到一定的程度,就該動武!只有打得虎豹害怕,才能使得他們不敢輕易的侵盜邊界。可是……”
劉啟:“這裡只有我們父子兩人,有話直說。”
“而今諸侯王囂張的氣焰受父皇的抑制,卻是百足之蟲死而不僵。一旦朝廷對匈奴用武,保不齊某些勢力就會乘機作亂。因此,兒臣覺得,現在要做的是進一步削弱諸侯。”
劉啟雖然不是喜歡誇獎兒子的父親,但對待和自己政見相同,又能侃侃就局勢而談的劉徹,還是忍不住露出贊賞的表情。
其實,能明白“攘外必先安內”的道理,他已經對劉徹非常滿意。卻還忍不住繼續考校道:“你不怕七國之亂再起嗎?”
那是劉徹剛出生不久的事了!那會劉啟為削弱諸侯王勢力、加強中央集權,曾下詔削奪吳、楚等諸侯王的封地,結果七個劉姓宗室諸侯王聯合在一起,直接謀反了。
劉徹沉默下來,露出思索的表情。
其實這個問題,他在夢中登基之後,已經嘗試過解決,也獲得朝臣提出的一些好的建議。
“父皇,兒臣有推恩一令,請父皇聽一聽。”
“哦,你說。”
劉徹:“不少諸侯王都有很多的兒子,比如淮南王,他有嫡庶一共五個兒子。可能繼承王位的只有嫡子或長子,別的兒子沒有一尺、一寸的封地。我們不如下令讓諸侯必須推恩子弟,讓原本沒有繼承權的王子們,也能得到或大或小的一塊地。那麼人人都會很高興!”
劉啟雙眼一亮。
“妙!妙啊!高明!這樣不僅不會和諸侯王發生沖突,他們還得感念朝廷的仁德。實際上,大國分成小國,實力削弱,不出幾代便再無實力和朝廷對抗。”
此乃釜底抽薪之計!
劉啟看向太子徹的目光裡滿是贊許,得繼任者如此,還怕國家不會越來越強盛嗎?
劉徹又道:“兒臣還有立竿見影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