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偏向,加上宮廷的鬥爭,導致皇家的母子關繫有著超乎尋常的一體感。慄姬位份的下降,自然影響著太子榮的地位。要知道,劉榮做太子多年,慄姬卻沒有成為皇後,一直被宮內外心眼明亮的人看做是劉榮地位不穩的表現。
阿嬌:“不管舅舅是不是要廢太子,跟我們的關系都不大。”
廢太子肯定要生動蕩,但她有把握:這動蕩不會波及到自身,自然也不會波及到長公主。
“誰說的?你糊塗了!”
長公主冷哼一聲:“劉榮倒是一直對我恭敬有禮,是脾性溫良之人。可誰讓他有慄姬做母親呢?他日慄姬為太後,必會為難我們母女倆。”
這是大實話,阿嬌無法反駁。
慄姬娘娘的性子真的……大舅舅百年之後,恐怕不只她母女,連其餘的妃嬪和皇子女們都要被她磋磨。劉榮雖然有愛護弟弟妹妹之心,可他能阻止得到慄姬嗎?顯然是不能的。
長公主:“我看太子還是讓親近咱們的皇子為之更好。”
她瞧著,劉徹就不錯。
長樂宮裡,另有一對母子同樣就著燭光在夜色裡討論此事。不過,兩人的想法,又和長公主有很大的差別。
劉啟面上並無什麼悲傷之色,帝王的感情匱乏,不會加諸無關之人的身上。他沒寵愛過皇後,在椒房殿的表現不過是借題發揮。此時,他平靜地道:“兒子登基為帝這些年以來,一直勤勉執政,天下漸有米爛成倉的盛世之相。”
竇太後:“你不能忘記阿嬌的功勞。司苗署設立以來,田地裡長出多少高産的良種,工坊裡造出許多的農器,你心裡都要有數。”
“兒子樁樁件件都記得清楚呢!”
劉啟失笑。
母子倆提起阿嬌,氣氛莫名沒有剛才的沉重了。
“然而,”劉啟話鋒一轉道:“外有匈奴侵擾,內有積年的矛盾。我大漢江山需要的是一位勇武的繼任者,而不是一個溫和柔順到沒有脾氣的太子。劉榮二十多歲的男兒,雖有明白是非的能力,但是連說服親生母親走一趟椒房殿都做不到,我怎麼能相信他內有禦下治國的才能,外有抗擊匈奴的決心呢!”
竇太後:“哎!他又有那樣的一個母親。”
慄姬心胸狹隘,又是個糊塗蛋,有她襯託著,生生把兒子的缺點顯露無遺。
竇太後不是不疼愛長孫,卻也無法違心的說一句:劉榮適合做皇帝。
既然如此,倒不如早些廢太子。拖得越久,風波越大。其實都不該拖到此時的……可見皇帝一直都猶豫著,對慄姬和長子的情感,使得皇帝輕易無法下定決心廢太子。
竇太後:“若廢劉榮……那太子的人選?”
她心裡一動,想起劉啟曾在一次酒後說:等自己離世,便將帝位傳給弟弟劉武。
比如孫子,她自然是更疼愛幼子的。
“再看看吧!”
劉啟哪裡知道,自己多年以前大醉時說的一句戲言,竟然叫母親記住了。他嘆息一聲:“廢立太子是大事,可一不可再。兒子此次要看得準確些,才能定下來。”
作者有話要說: 長公主:我的心裡有一把火,燃燒!燃燒!
阿嬌端來一盆水:澆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