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那麼大,上千萬人口,大海撈針呀。
專家很快平複情緒,低聲詢問旁邊的民警:“有沒有接到電話?”
五歲的男孩,開學就是一年級小學生了,已經有了基本的自我保護意思,而且知道家庭地址以及父母電話,走丟的可能性不大。
大人的仇家?路過的人販子?
民警搖搖頭,鄭重彙報剛蒐集到的資訊。
男童父母開了家家庭餐館,待人和善,從未和人發生過爭吵,這點經過走訪基本可以確認。
專家皺眉:“同行呢?”
同行是冤家。
他經歷過類似案件,一名女童丟失,最後在父母同行家中發現,因為競爭不過,這名同行起了報複心理。
不等民警回答,男童母親哭著搖頭:“不可能的,整條街上的餐館,就我們家生意最不好。”
專家:“.......”
一時不知道該怎麼回答。
男童父親眼睛紅腫,哽咽道:“對,我們打算房租到期關門,附近的同行都知道這事。”
他多少鎮定些,聽出專家的意思,補充道:“應該不是綁架,我們夫妻雖說算不上好人,但也沒做過傷天害理的事,不至於得罪到讓人綁架孩子。”
這點真不好說,很多慘案源於雞毛蒜皮的小事。
專家沒反駁,點開影片截圖溫聲道:“孩子懷裡抱的什麼?衣服?”
家庭監控拍到孩子最後的畫面,他抱了團黃色的東西,揹著小書包,似乎怕大人發現,警惕看看周圍,確定沒人,一溜煙跑出畫面。
男童母親早看過監控回放不知道多少遍了,再次看到熟悉的畫面,剛稍微平複的情緒瞬間崩潰,哭的幾乎說不出話:“不,不是衣服......他睡覺的小被子。”
專家嘆口氣,轉向男童父親:“這條被子對孩子很重要嗎?”
“網上買的,沒有什麼特殊意義。”男童父親忍住悲痛,“他有好幾條小被子,平常輪換著蓋,這條剛剛洗過,本來在衣櫥裡。”
專家若有所思點點頭:“揹包裡,知道都帶了些什麼嗎?”
“一包薯片,兩盒奶,一輛電動挖掘機玩具。”父親一邊說一邊哽咽,“可能還有平常偷偷藏起來的糖果,他,他要去哪裡啊。”
帶了平常蓋的小被子,吃的喝的玩的,看起來準備充分。
要說離家出走吧,就一個孩子,他們平常疼還來不及,哪裡捨得打罵,早上的時候孩子還高高興興的。
出那麼大的事,幼兒園領導和班主任也趕到了,年輕的班主任擦擦眼淚:“我挨個打電話問過其他孩子家長了,都說沒見過,只有一家沒打通,不過我留言了,讓他們看到第一時間回複。”
似乎又進入了死衚衕。
孩子並非找別的小夥伴玩?
專家並未放棄,或許那個唯一沒回複的家長,正是案件的關鍵點。
他正要通知有關部門想辦法聯系這位家長,大門被用力推開,一個年輕的女人面無人色沖進來。
班主任立刻站起身,急切道:“雅寧媽媽,我給你留言看到了嗎?”
正是那個唯一沒回複孩子的媽媽。
雅寧媽媽似乎沒聽到,直勾勾看著失蹤男童母親:“冠宇媽媽,孩子找到了嗎?我女兒,我女兒也不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