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父子對望的時候,一個及不適合這種情景的聲音出現了:
“啟稟陛下,恕老臣等愚頓,具老臣所知陛下招番王進京參加祭祀的名單裡,沒有廢後之子李信啊?還有這李信何時被封為王的?”
一個六旬老者手持象笏彎腰奏問。
誰呀?當朝的右丞相、後宮之主皇貴妃的父親、手裡掌握著軒轅國命脈的尹丞相、尹敦頤是也。
其實他在皇上派出傳旨使後就知道了,現在提出來就是要讓皇上知道,你這樣做可是把我這個丞相當成了擺設了,是不把我們這些老臣當回事。
“噢,呵呵,尹丞相可是真的老了?朕傳旨讓先帝所有的子孫回朝祭祀,難道李信不是先帝的子孫嘛?至於封王之事,此子從小流放在外,朕念及他小小年級吃盡了苦頭,如今已到弱冠之年,故赦其回朝,為國效命,以盡他軒轅國皇室子孫之責。”
天顯帝溫言慢語的說著,眼裡的冷色掃著下面的這些口不對心的老狐貍們,他就是要看他們的反應,如今朝中分為兩大派,一派是以尹丞相為主的擁義王為太子的,一派是以周太尉為首的擁寧王為太子的,兩派弄的水火不融的。
現在他突然將李信招回,對這些人人來數,可是當頭棒喝,也把李信推到了風口浪尖上了,他相信那個預言是真的,他要看看幾個兒子到底哪個是應召之人。
“朕的子嗣如今皆封為王,他是朕的兒子,回朝了自然要封為王的,眾卿家可有什麼異議嘛?”天顯帝稍停頓了一下,接著說道。
“臣等並無異議,陛下仁慈,實乃我軒轅國之幸!恭喜皇上父子團聚!”
沒等尹丞相回應,周太尉出班跪在地上恭喜皇上,父子團聚,周太尉微微抬眼瞅了一眼,一邊臉色黑青的尹丞相,心裡暗罵道,老狐貍,這下被皇上耍了吧?哼,當年的事就要跟你這老家夥算總帳了。周太尉暗喜自己早就察覺出來皇上的心意了,只要除掉丞相這個強硬的對手,至於李信跟本不懼為患。
這周太尉又是怎麼回事呢?
他本名叫周敬之,後宮容妃之父,三皇子寧王的外公,他官拜太尉,掌管軒轅國的兵馬大權,在爭皇儲之位上與尹丞相弄的水火不相容的,當初他聽到皇上暗中招四皇子回京的事也是大吃一驚,這一段時日,他暗中揣測聖意,已經察覺到皇上有意削弱尹丞相的勢力,這個時候他當然站到皇上一邊了。
周太尉說罷後,他的那些擁護者立即隨著跪地祝賀,把個尹丞相氣的臉都綠了,但在這種形勢下他也不的不隨聲附和了。
“好,誠王李信聽旨!”天顯皇帝要的就是這個效果,他隨即降旨。
“兒臣在!”李信跪到在地聽候宣旨。
“從即日起李信恢複本名李天禦,賜上朱雀大街玉林別苑為誠王府,入朝參政。”
皇帝的話音還沒落呢,下面的人就一片唏聲,這才明白,戶曹令前一段時間忙著修繕上林別苑,原來是給他準備的,那院落隨不及義王府大和豪華,甚至於比其它諸王府也比不上,但那裡可是出過幾朝的太子呢!意義不同的,當初皇貴妃要皇上把它賜給義王李天浩,皇上都沒答應,如今誠王剛回來就給了他,這不明擺著皇上有意抬高李信嘛?還好皇上沒有給李信實權,要不然可真夠他們擔心的。
眾臣在底下小聲議論著,其它幾個人臉色巨變,但沒動聲色。
一旁跪著的李信聽說讓自己改回原名,不驚動容,終於可以象眾兄弟一樣叫皇室宗譜的名字了,但他的腦海裡卻響起了彩靜的的聲音:
“李信!很好聽的名字,叫著也順口。”
“父皇,請父皇準許兒臣繼續用信這個名字,兒臣記得父皇賜兒臣這個字時說過的話:要兒臣以德信準,以忠誠為本。兒臣在您賜名的那一刻起,發誓以父皇這句話為信念,以德信服人,永遠效忠父皇忠誠我軒轅國,肯求父皇恩準!”
李信腦子裡想著彩靜,便隨口就說出不想改名的想法了,至於為什麼,他也不知道,是怕彩靜在冥冥中不認識自己了吧!
“說的好,孺子可教也,朕就準你所求,宗府令,即刻改宗譜,皇四子,原名天禦,表字,信,以忠誠德信服天下。”
天顯帝對兒子這樣的回答顯然很滿意,當初奪了他的名字,是逼不得已,如今名字改回來了,兒子還是記得當初自己說的話,他能有如此心性,可算是我軒轅國的大幸了,即命宗府令修改宗譜,給李信正名。
“謝父皇賜名!兒臣定當不會辜負父皇的厚望。”李信信誓旦旦的說罷並叩頭謝恩。
“今日廷議就到這裡吧!退朝!”
天顯帝沒心情在大殿上與這些老狐糾纏了,大袖一甩扔下一句話便離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