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苦不堪言的,還有剛啟蒙的妹妹妤如。
“琉璃,還有沒有冰鎮酸梅湯?給我再端一碗來。熱死了!”妤如吩咐旁邊的貼身婢女。
過了不一會兒,琉璃就端來一碗酸梅湯。可她不是端放在妤如桌上,而是越過她,最後放在了妙如的案上。
望著姐妹倆摸不著頭腦的樣子,琉璃硬著頭皮解釋道:“廚房裡已經沒有多餘的冰鎮酸梅湯了。奴婢去的時候,秦媽媽幫大小姐留的份子,還放在那裡,聶媽媽讓奴婢順便幫著端了過來。”
妤如臉色立即黑了下來,正待發作。妙如見了,趕緊吩咐織雲,把酸梅湯端回妹妹的書案上,要請她喝。妤如臉上這才烏雲轉晴,拾起湯匙,正打算往嘴裡送,就聽見身後一聲咳嗽。
“妤兒,把為父講《弟子規》時,那‘兄道友,弟道恭’說的小故事,你再講一遍!”鐘澄突然從書房裡間邁了出來,不動聲色地吩咐著二女兒。
妤如只得從凳子上跳下來,站直身子,開始講“孔融讓梨”的故事。末了,把還未來得及入口的酸梅湯,小心翼翼地端回到妙如的案頭上,恭敬地對她說:“還是姐姐喝了吧!”話雖如此,臉上的表情和盯著飲品的眼神,暴露她心中的不捨。
妙如像第一次認識自己這妹妹一樣,愣了半晌才反應過來。望了望她放置在面前的湯盅,忙起身又端了起來,往妤如手上遞:“姐姐不渴,你剛才講了故事,說得口都幹了吧?姐姐獎給你喝!”
這碗酸梅湯,最終又回到她手中,妤如顯然沒料到,不知所措地望向父親,一時間躊躇,不知該怎麼辦才好!
“姐姐請你喝的,就接下吧!還不快謝謝你姐姐!”鐘澄隨後發了話。
妤如依言道了謝,妙如回了禮,前者才敢喝那碗酸梅湯。父女三人隨後其樂融融地度過了一下午的學習時光。
晚上,鐘澄回到正院。睡之前,拐進了楊氏的房裡,把今天姐妹間發生的事,特意告訴了她,隨後感嘆道:“咱們五房,人丁稀薄,她們姐妹間相親相愛,姊友妹恭的,這樣多好。從小培養起了感情,將來相互間也好有個幫襯!一家人互相忍讓,和樂融融,這才是正道!”
楊氏那晚沉思了良久。
日子轉眼就快到了中元節。
一天,堂兄鐘明信到訪,是向鐘澄討教院試技巧來了,關在書房裡間,兩人聊了半天。
臨走時,看見妙如正在畫畫,就隨口告訴她一個訊息:中元節晚上,在趣園的幽溪澗那裡,族中姐妹準備放河燈祈福。他的二妹明婧也要參加。妙如她們也想去的話,到時可以一起,正好有個伴兒。
妙如還沒來得及應聲,一旁妤如的興趣給勾起來了。吵著也要做河燈去放。鐘明信就答應回去後,讓二妹來找她倆商量。妙如拉著妹妹謝過堂兄,表示到時一定會去參加。
讓妹妹向母親打聲招呼後,妙如就帶著這個小跟班,開始著手做起蓮花燈來。接下來幾天,在請教不少人後,蓮花燈終於有了雛形。被父親考較盂蘭盆節的來歷時,妙如突發奇想,準備最後給蓮花燈加個燈罩,畫上“目連救母”故事,旁邊再寫上給往生親人的祝福禱詞。
在中元節的前兩天,鐘明信的妹妹鐘明婧,果然來找妙如姐妹倆了。共同商量著一起參加放燈活動的細節。
鐘明信和鐘明婧兄妹倆,是大房五兒女。他們的父親在四年前去世了,在當家親伯父三爺一家的照料下,母子三人在鐘家祖宅裡的日子,過得還算安穩。如今鐘明信已經十三歲了,準備今年秋天下場考秀才。妹妹鐘明婧今年才十歲,跟著族中的姐妹們,一起在閨學裡上課。是個活潑開朗的小姑娘,尤其熱心體貼。
三個小姑娘互相廝見後,就開始討論後天的放燈活動。
在七夕時,和族中姐妹乞巧時剛落了下風的鐘明婧,正打算藉此次放燈的機會,扳回一局。
當她看見妙如做的有燈罩的蓮花水燈時,馬上就被吸引住了,忙討教燈罩的做法。妙如也不藏私,把具體的方法,大方地教給了她。
三人關在妙如的房間裡,商量了半天。臨走時,約好七月十五那天,大家於酉正時分,在趣園的幽溪澗邊相聚,不見不散。
妙如姐妹倆送走堂姐後,就開始對各自的作品進行修改。鐘澄問起來的時候,姐妹倆的河燈製作基本完成,準備閃亮登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