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tyetop >
sty1nove.k"
dataads297"
dataadforat="auto"
datafuidthresponsive="true"><ins>
秦風和娟姨,自然不會真的有什麼關系。同樣的,身為一個老江湖,娟姨理所當然也不會聽信秦風說的什麼跳樓價。
因此,在談到合作細節方面,縱然秦風把胸骨拍斷了,那也是無濟於事,對生意人而言,唯有你進我退或者我進你退的來回商量,才能最終達成共識。
一大一小兩個市儈勁十足的小生意人,狀態就跟菜市場潑婦罵街似的,爭吵了足足半個小時,說得口幹舌燥,才最終定下了合作方案。
方案很簡單,就是客人在娟姨店裡買衣服,消費滿十元,就能從秦風那兒拿到價值1元的烤串。這一塊錢,自然是由娟姨支付,不過娟姨只肯給八折。相當於王姨額外為每十元錢的營業額,多支出8毛錢的成本,以此來換取潛在的客流量。
這筆生意,看起來像是娟姨虧了,而秦風則是穩賺不賠,但事實上,在紙面上做了妥協讓步的人卻是秦風。因為這個方案一旦實行,娟姨的生意越好,秦風每串烤串的利潤就會越低,而相反的,娟姨卻會因為客流量的增加,馬上收回她額外付出的成本。客人越多,娟姨賺得越多,秦風賺得越少。
兩個人心裡都有一筆賬,娟姨無疑覺得自己算得比較精。
然則,秦風計算的角度,卻和娟姨不同。
娟姨想的是盡可能利用秦風的資源,但以秦風連日來的觀察,他料想每天晚上靠烤串幫娟姨吸引來的客人,頂多也就2到3個,再加上娟姨在高峰時段至少半小時一旦生意的效率,按照每個客人平均消費50元計算,2小時下來,7個客人頂天了也就350元,秦風因此需要多付出的廉價烤串,最多也就35串。
而秦風每晚賣不出去的烤串數量,差不多是在30串上下。
透過促銷活動來消化掉這最後幾串烤串,這和酒店將剩菜剩飯廉價賣到農村當豬飼料,有著異曲同工之效。
所以這筆生意到底是誰賺了,還真的很難說。
第二天週六,晚上7點秦風再次來到娟姨店門口時候,店外的牆上,已經掛上了一塊小黑板,上面寫著娟姨親筆書寫的幾個很難看的大字——買衣服滿10元,送1元油炸烤串。
秦風看了之後,卻是搖搖頭,跟娟姨要來粉筆擦,把廣告重寫了遍,變成了:買衣服送烤串,滿10元送1元。
娟姨看完非常不快,覺得秦風是在炫耀書法,皺眉問道:“和剛才的有區別嗎?”
“當然有,你剛才那個寫法,兩行資訊沒有歸類,所以讀起來太複雜。我這個就不一樣,客人一眼就能看清意思。”秦風蹲下來,開啟設在屋子外的水龍頭,洗了洗手。
“哪裡不一樣了……”娟姨依然嘀咕道。
晚上7點半到9點半這兩個小時,是周邊服裝店一天中客人最多的時段。
娟姨和秦風沒能多久,就等來了第一對客人。和絕大多數來這裡買衣服的組合一樣,這對客人也是媽媽領著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