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一聲鑼鼓響,整出戲正式開始了。
故事其實很簡單,是溫情取材於佛經中長壽王的故事,言辭上則脫胎於佛經佛理,整出戲看上去古韻盎然,也甚對簡陽公主這般修佛之人的胃口。
故事伊始,點名從前有個國王叫做長壽,生了個兒子名為長生。長壽王治國有法,深得人心,卻引起了殘暴的鄰國國王的不滿,領軍攻打而來。
長壽王不願看到百姓因為保衛國家而流血犧牲,便帶著太子翻牆而走,到深山中隱居起來。鄰國國王佔據了長壽王的國家,並懸賞要他的人頭。
有一天,婆羅‘門’遇到了長壽王,他聽聞長壽王樂善好施,想求助於長壽王。
長壽王悲慼地道,自己已經不是國王了,沒什麼好贈給婆羅‘門’的,便讓他帶著自己去殘暴的惡王那兒換得賞賜。
臨死之前,長壽王還制止了兒子為自己報仇。
目睹父親被燒死,長生越想心裡越憤憤不平,便‘混’入宮內,並逐漸成為惡王最信任的‘侍’衛。
某天,惡王枕著長生的‘腿’午睡,每當長生想拔劍殺他的時候,他也會夢到長壽王兒子要來殺他。如此往複了好幾次,長生都因為心中的最後一絲善念,而不忍下手。
最後,長生原諒了惡王,並把自己的身份告訴了惡王。這一行徑感動了惡王,惡王將王位還給了長生,從此以後人民安居樂業,享受太平。
這個故事,溫情是從《六度集經》上看到的,將其改編成了話本子《長壽王本生》,其中含義也不僅僅是在講述一個原諒的佛經故事而已。
為了配合威寧侯向簡陽公主示好,溫情特意選擇了這一出《長壽王本生》,在佛理之下,殺父之仇亦能原諒,那麼不知者犯下的錯,豈不是更有了原諒的理由。
別人看這出戲,或許只是看個熱鬧而已,但溫情知道,如簡陽公主這般生‘性’善良的禮佛之人一定能看出其中的深意來。
果然,看完這出戲之後,簡陽公主微微抿‘唇’,沉默了好一會兒,才眉眼彎彎地對溫情淡然一笑:“溫姑娘有心了。”
面對主子,奴婢理當微垂著頭,不應該當面直視,因而溫情只是用眼角的餘光偷偷地打量了簡陽公主一眼,心中大抵也猜到她是看明白了自己的意圖。
不過單憑之前‘花’心思準備的佛珠禮物,以及那一番深情的表態,威寧侯就贏得了簡陽公主的原諒,而自己不過是錦上添‘花’罷了。
在法華寺這種地方,能看戲,本來就出乎了眾人的預料,沒想到戲的內容也尚算‘精’彩。雖然這一出《長壽王本生》與佛理有關,但它並不是一個勁兒地闡述佛理,顯得枯燥無味,也不是一味地平鋪直敘,情節乏味。這個故事一‘波’三折,戲班子的表演也很到位,由於又不是各位王公大臣們看慣了的京城那幾大戲班子的熟面孔,反倒給了他們一點新鮮感。
簡陽公主對於戲班子的表演也很欣賞,尤其是反串表演“長生”的是“富‘春’班”的當家‘花’旦,此番她演出了一個清秀少年的憤怒和糾結,頗得簡陽公主的賞識。
簡陽公主不僅給了“富‘春’班”一大筆賞賜,還接見了當家的‘花’旦,這下子,之前還名不見經傳的戲班子,此番總算是開始紅火了起來,可以想見,在之後的一段時間,京城的大大小小府第都會以能夠請到“富‘春’班”來表演而驕傲。
這一場生日宴辦下來,幾乎是滿盤皆喜,參與宴會的人個個都眉開眼笑——賓客們之前都以為這一場生日宴會很乏味,沒想到吃吃齋飯不錯,上演的戲也好看,甚是滿意;而能夠和威寧侯和好,並且得到他的疼愛,對於簡陽公主來說,也是一件很值得開心的事情。
在一群人中,只有周淵見一個人不太高興,心中隱隱有一種感覺,在這歌舞昇平的表面繁華背後,有什麼事情在隱瞞著他,讓他十分不舒服。
正當戲幕上的繁華落盡,大家都以為今日的生日宴到此為止,紛紛告別的時候,溫情又笑容滿面地制止了大家。
“夫人雖然身在寺廟,心在古佛,但禮佛之人,‘胸’懷天下,兼濟蒼生,自然也是希望大家都能夠吃好玩好。在大家臨走之前,我們也該進行今日的最後一項了。”說罷,溫情拍拍手,很快就有早已安排好的‘侍’從送上來了一塊‘蒙’著布幔的東西上來。自從那東西被抬上戲臺子,大家的眼光都被它吸引了,都在竊竊‘私’語猜測著那到底是什麼玩意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