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何況,大明朝計程車紳階級、文人階級,那更是出了名的開放。
開放到被來自西洋的傳教士們聽說了他們玩兒的花活之後,直接大驚失色,直呼上帝。
在自己核心區域實行半奴隸制度,將百姓牢牢綁死在自己的土地上。在西南邊境地區,為了‘防患蠻族覬覦中原’,更是聯合當地土司以及沐家在當地施行徹底的農奴制度。
因為這個制度,在他駕崩後的幾十年裡,帶明朝更是在中部地區搞出了百萬流民,比如《明史》裡的《項忠傳》、《原傑傳》,這些都是朱老八天才般制度設計的體現。
不能說朱元璋不聰明,也不能說朱元璋沒有能力。相反,他雖然農民出身,開局一個碗,但他卻十分熱愛學習,在成為皇帝之後,知識水平更是早就已經比一般人高到不知哪裡去了。
而他之所以會這麼做,之所以設計出來這麼一套帝國的運營體系,原因終究也很簡單:他是一個帝王,一個封建王朝的帝王。
他當然是要怎麼利於自己就怎麼來,怎麼強化集權就怎麼來。
中部搞出來一大堆流民,沿海又搗鼓出來禁海令,不得不說,帶明朝和後面的帶清朝,這倆還真就是一個……額,算了。
當然了,朱元璋也是有其閃光點的,並不是沒有,就比如他在修建王宮、城牆、皇陵的時候,往往都能夠與該工程的工人們‘打成一片’。
確實是打成一片了,沒毛病,得益於他的底層出身,他自然要比一般的封建帝王們更加‘瞭解’底層人,瞭解他們的思維模式。
所以,他也就成為了這些工程中實際上的最大監工——難道還能有比皇帝老子更加大的監工麼?
於是,經他親手處死的工人,數量便達到了萬人之巨。
不過,對於朱元璋來說,這個數字其實已經是很收斂了,灑灑水而已。
《明史:薛祥傳》記載:
太師李善長奏諸工匠用厭鎮法,帝將盡殺之。
祥為分別交替不在工者,並鐵石匠皆不預,活者千數。
而除去這些被朱元璋命令處死的,在修建這些城牆、宮殿、皇陵時,所類似的匠人數量,那更是不計其數。
為了一己私心,死活都要建立陪都鳳陽城,但結果呢?勞民傷財不說,還造出了大明朝最大的鬼城。
到了萬曆年間,這座朱元璋的故鄉,他出生的地方,他心心念唸的陪都,就只剩下了《明實錄》裡記載的一萬三千八百九十四口。
而《鳳陽新書》裡更是記載:田禾無收,積年在彼逃民,俱各轉徙,赴濟寧、臨清各處趁食,動以萬計。
所以,這才有了一首《鳳陽花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