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國會的根據地位於大明朝的南邊,南疆之地的大山中。
在這片人跡罕至,綿延無際的山脈裡,坐落著數十座規模大小不一的村落。
這裡人妖混居,與外界幾乎隔離,但能自給自足,並且也不愁吃喝穿。
可以稱得上是大明朝的“桃花源”。
“三子,你插完了沒有?”
大堰村,田地邊,一位老漢站在田埂上,對著正在田裡勞作的男人喊道。
“好了。”男人彎著腰插完最後一根秧苗後,直起身子,對著田埂上的老漢答道。
“乾得很好啊,這是你今天的工錢!”老漢看著田裡整整齊齊,排列有序的秧苗,滿意的點了點頭。
他從腰間帶子上取下一串錢,數了數後摘下一小半放回去,將剩餘的一串錢放在身旁已經從田裡出來,正和他一起站在田埂上的男人的手裡。
銅錢上面用楷書寫著【永樂通寶】四個大字,數量攏共一百五十枚。
“你的工錢,一百五十個銅子兒。多的三十個等回村裡後買點食吃,你這塊頭大,可得多吃點!”
“多謝安村長。”男人笑了笑,對著老漢做了個揖。
隨後,他將手中的銅錢放進腰間的布袋子裡後便轉身走到水田後面的小河裡去洗腳去了。
李三是村裡的教書先生,同時也是從外邊兒的大明朝過來的。
村子裡的人並不是與外界毫無交流,所以“無論魏晉,不知有漢”這樣的情況在這裡是不存在的。
因為懂雅言,會認字,還寫得一手好楷書,這才被這個村子所收留。
這是一座人口三百左右的小村落,李三剛好能做個教書認字的,因此也就在村子裡住了下來,平日裡靠教書或者是當幫工維持生計。
村裡還有一個教書先生,李三的到來也算是分擔了些許他的壓力。
但因為李三雖然懂得雅言,也就是官話,但卻教不了其他的知識,比如四書五經什麼的。
所以實際上,他倒也沒能分擔得了老教書先生太多壓力。
在河裡洗完腳之後,李三也沒有去找什麼鞋子,因為他壓根就沒穿鞋子過來。
他在幹完自己的那份工作後就可以離開了,不過並不能獨自離開,他需要等所有人都幹完以後跟著村裡的大部隊一起回村。
農田有一部分是在村子的外面的,有一百畝新開出來的土地。
這部分田屬村子裡的所有人,種出來的東西也會在收穫的時候根據每家每戶出力的多少分配給村裡的各戶。
而村子內部的那四百畝田則是分屬於村子裡各家各戶的私田,種出來的東西也各自歸自己。
村子裡的村長也並不由朝廷任命,而是村子裡的集體推舉出來的,每五年一換最多連續兩任,也就是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