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本人生》完本了,寫完後心中還是有一種微妙的情緒的。
或許有些突兀,但整個故事算是一個閉環,想寫的內容也都寫下來。
雖然不是第一本書了,還是會有些若有所失的感覺,有點惆悵。
想點根菸,想了想,戒菸六年半了,陪一杯茶吧。
書寫完了,回頭整體的覆盤一下吧。
寫這本書的靈感,是很想試試寫本這種副本類的小說,以前沒寫過。
相信一部分讀者看出來了,作者不算是新人,以前也寫過不少小說,早些時候還出過一點成績。
只是,寫到一定字數後,激情會慢慢消退,會有一種新鮮感消失的感覺。
當愛好變成工作後,可能都會經歷的心路歷程吧。
鴻鵠有比較擅長的題材,而且寫起來大富大貴談不上,衣食無憂是沒問題的,只是那種重複自己的感覺不太舒服,也想跳出自己的舒適區。
這本算是嘗試一下新的題材,和擅長的題材相去甚遠的題材。
《副本人生》這本構思的時候,大概就知道最後大概是什麼樣子了,只是沒想那麼具象,畢竟要給自己也保留一些神秘感當寫作動力。
當時,開書時候寫的方振和肖逸,構思的時候覺得是一體兩面,其實就是作者,也是大多數人心中的兩個側面。
一個具體而真實,一個則是詩和遠方。
但真寫起來,因為是完全陌生的題材,前期會有之前寫別的題材和型別小說時候的習慣和影子,行文有大量的心理活動。
主要是並不熟悉這個題材,而且有些是寫作習慣,一時間很難改變。
到三四十萬字時候,漸入佳境,大概知道這類題材的寫作方法了。
那段讀者朋友看起來,也應該會感覺三十萬到七八十萬之間的劇情閱讀體驗比較好的。
但畢竟是沒寫過這類題材,後期有很多地方完全沒寫作經驗,加上更新壓力,讀者朋友看起來可能覺得區別不大,鴻鵠寫的時候就覺得有些不滿意。
結尾,也是有一些匆忙。
好在,整體上想寫的也都寫了。
後面大家也看到了,骨架是完整的,如果寫詳細些,用一兩個月可能會更完整的將整個故事寫完,並且成一個閉環。
沒有詳細的完成的原因,是一些場外因素。
大概十月份的時候,我和兩個作者朋友約好,去另外一個城市過冬,互相之間還有一個陪伴和照應。
結果,我一個人先到這個城市準備過冬,那兩個作者朋友鴿了。
我很無奈的一個人在這個城市要準備過半年。
真就是舉目無親,孤身一人。
這兩個月來,作者體驗了一個人吃火鍋,一個人看電影,一個人唱ktv。
以前看一個列表,將孤獨分了十級,一個人吃火鍋唱ktv看電影,應該是四五六級孤獨吧?
這其實還難不倒作者,畢竟我還有網友,還能現實中重新認識一些本地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