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鑑賞。
這是失分的重點區域之一。
詩歌的意境,作者的情感,表達的技巧。
評分標準相對靈活。
林辰星在分析某句詩的表達效果時,故意遺漏了一種修辭手法。
並且在賞析主旨時,觀點略顯保守,沒有挖掘出更深層的情感。
這樣處理,失分大約在三到四分。
現代文閱讀。
兩篇,一篇論述類,一篇文學類。
論述類文字,他精準地把握了所有資訊,確保客觀題不失分。
文學類文字的探究題,他再次使用了“保守策略”。
分析人物形象,他抓住了主要特徵,但忽略了一些次要卻能體現人物複雜性的細節。
探討文章主旨,他得出了符合主流的觀點,但沒有提出更具個性化、更能體現閱讀深度的見解。
這部分的失分,他控制在四到五分。
到目前為止,他預計的失分,累積在八到十一分之間。
距離目標十五分,還差四到七分。
最後的希望,也是最大的變數,落在了作文上。
六十分的作文。
題目是“尺有所短,寸有所長”。
一個典型的思辨類題目。
非常考驗學生的辯證思維能力和論述水平。
林辰星開始構思。
他不能寫得太差,否則總分會被拉低太多,達不到一百三十五。
也不能寫得太好,否則分數太高,同樣任務失敗。
他需要寫出一篇,看起來立意深刻,結構完整,語言流暢,但仔細推敲,又會發現論證不夠嚴謹,或者論據支撐不夠有力,或者思想深度“差了那麼一點點”的文章。
這是一種走鋼絲般的寫作。
他選擇了從“揚長避短”和“取長補短”兩個角度來論述。
結構清晰。
開頭點題,中間分論點論述,結尾總結昇華。
語言方面,他適當用了一些排比、引用等修辭,讓文章看起來有些文采。
但在論據的選擇上,他依舊避開了過於生僻或者深刻的例子。
在論證過程中,他故意留下了一兩個邏輯銜接不是那麼緊密的地方。
仿似思路跳躍,考慮不夠周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