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宣武門外邊智橋校場口三條二號的松筠庵是維新黨人雲集之地,也是公車上書的策源地。松筠庵又叫楊椒山祠,明代嘉靖年間昌死彈劾奸相嚴嵩的楊椒山先生曾居此處。清代乾隆五十二年改為楊椒山祠,祠內有諫草亭,楊椒山兩次批評時政的草稿刻碑均嵌於亭內。此時康有為正在寓房內揮毫作詩,他才思敏捷揮灑自如,那詩是:
此地空餘諫草亭,深宮變法豈無聲。
松筠夜雨題新筆,南海暮雲喚舊雄。
滿腹肝腸在海宇,一生辛苦求大同。
勸君莫道懸梁苦,自古功成憑借風。
康有為題罷詩,喟嘆一垢,扔下筆,踱步來到窗前,近日京城謠言四起,光緒皇帝空有變法的雄心壯志,但手無重兵,如同浮雲。康有為幾次提醒皇上,只有掌握大權,才能成為真正的至高無上的皇帝,統治大清江山,做出像秦皇、漢武、唐宗、宋祖的傳績。中有變法維新,向西方學習,才能像日本一樣繁榮強盛。光緒皇帝在經過優柔寡斷的反複思考後,終於打破禁例,直接命令頒發了維新詔書。可就在同時,慈禧太後命兵部尚書榮祿置理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榮祿被任命署理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之後,連日以來和新任命的步軍統領崇禮、管理八旗官兵的懷塔布、正白旗漢軍都統凱泰、正藍旗蒙古都統載勳等人,來往頻繁。不久,慈禧太後又罷了光緒皇帝的教師、戶部尚書翁同,將其遺送回原籍,翁先生離開北京時,康有為特去送行,與他灑淚而別。
康有為又想起白日覲見光緒皇帝的情景,乾清門裡,有一條高出地面丈許的甬道,甬道兩旁是漢白玉砌成的欄杆,中間鋪著一條石板大道。乾清宮內,有著二十多尺見方、高出地面二尺的檀木禦臺,上面放蒙著黃緞的禦案,禦案後面是一個寬大的鋪著黃墊的九龍寶座,寶座後面插著兩把長長的掌扇,寶座兩旁放著燒檀香的金香筒。圍著高出地面的禦臺,站著一些銅鶴,歪著長長的脖子,嘴裡銜著粗大的紅燭。殿頂懸掛著許多色彩繽紛的宮燈。天色雖已大亮,但殿堂裡仍然燈火輝煌。
此時光緒皇帝坐在南閣裡一個雕著龍形的寬大檀木椅上,他的面前放著一張紮著黃桌幃的案桌,穿的是一件胸前繡著團龍的箭衣。
光緒皇帝說:你的上書,朕一一閱過,先生主張非常英明。
康有為道:日本變法,三十年間,政法大備,走上富強之路;我國地大物博,十倍於日本,以聖上之英明果斷,決意維新,則三年可以自立,八年將蒸蒸日上,十年定能大見成效。皇上變法維新,力圖自強,四萬萬人莫不稱頌英明聖主。但新政詔書屢頒,而臣不下遵諭旨,雖經皇上督責,依舊拒不力行。守舊之臣,誤國耽民,靠這班人變法豈能成功?
光緒皇帝嘆了口氣:朕何嘗不知,靠守舊之臣是變不了法的……
康有為又振振而言:皇上應打消顧慮,當機立斷,施霹手段,懲一儆百。斥守舊阻撓之輩,樹立聖明天子之威,皇上須掌握實權。太後易為宵包圍,不可不防。
康有為與光緒皇帝交談,足有一個時辰,雖然兩腿發麻,膝蓋痠痛,但心情還算舒快。
回松筠庵時,當他的單套騾車路經宣武門時,突然飛來心塊磚石,劈劈啪啪打在車上,有兩塊落進車裡。坐在車頭、頭戴羽纓涼帽的家丁吳祿下車去追,扔石的人早已不見蹤影。
康有為認為,這是不祥之兆。
大刀王五和劉鳳春進來,打斷了康有為的思路。
先生,您沒有什麼事吧?王五問道。
康有為疑惑地搖搖頭:怎麼?外面有什麼動靜嗎?
王五把劉鳳春介紹給康有為,劉鳳春把剛才對譚嗣同講的話又麼了一遍。
康有為聽了,額頭昌出一層虛汗,急忙掏出手帕去抹,可是手卻抖個不住。
王五道:你先到嚴複先生家中躲一段時間。
嚴複那裡安全嗎?康有為顯得有點緊張。
王五道:他目前不是後黨刺殺的目標。
王五把康有為的家丁吳祿喚來,對他耳語一番。吳祿出去一會兒,又走進房門,說道:門口有不三不四可疑的人,我反騾車停在後門了。
王五對康有為道:先生,趕快上車,我來護送。
康有為一聽五五主動提出護送,心裡踏實許多了,於是隨他們來到後門口。幾個人把康有為攙扶到馬車上。吳祿悄悄趕車,馬車朝西而去,王五對劉鳳春說道:鳳春,你可以回去了。
劉鳳春嘿嘿笑道:不,我留下,我要瞧瞧熱鬧。
王五道:你就愛湊熱鬧,我送康先生去了,咱們後會有期。說著,飛快追上騾車,不久便消的在月夜中。
劉鳳春回到康有為的寓所,吹熄蠟燭,一個人躺在床上,翹著腿,聽著動靜。
天過三更,京城的夜顯得有點涼,樹葉被風弄得颯颯響,有幾片葉子在窗外飄蕩,松筠庵顯得更加古樸肅穆,那亭閣、花木、爬春藤、院牆、井臺、短廊都溶在皎潔的月光裡。
這時,房上有瓦響,只聽有人悄悄而語,在這沉默的夜裡聽得真切。
那姓康的亂黨頭子住在這間房嗎?
沒錯兒,這些天我查了個一清二楚,就是這間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