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的……平日裡都有誰幫你沐浴的?”蘇琬兒若有所思,正要露出歉意的表情,呂吉山匆匆開口了。
“沒有!沒有!這樣就妥了,琬兒自去歇著吧!”
蘇琬兒露出一個甜蜜的笑,聲音清脆婉轉,“吉山你得多用些胰子,還有頭發,好好搓搓,待會,琬兒替你烘頭發。”
大屋高簷,長窗深鎖,桑柏錯落,桂花飄香。深門重院中唯有啾啾鳥鳴,靜謐又安好。
淨房內有淅瀝水聲,蘇琬兒端坐隔窗下,細細地替呂吉山擦拭著那條鎏金獸面革帶,身側一隻小暖爐散發出幽幽沉香味,那是琬兒預備好的,替呂吉山燻頭發的暖爐。
上輩子到現在,今日是我蘇琬兒第一次伺候呂吉山吧……蘇琬兒默默地這樣想著,心底竟無端有絲絲甜蜜溢位,滲滿心房,勾彎了琬兒的嘴,點亮了琬兒的眼……
……
呂吉山擺平了李氏宗親,讓呂太後的地位穩固更上了一層樓。呂太後非常的滿意,經呂吉山平叛一役,眼看李家族人皆被殺戮殆盡,偶有幼弱倖存者也流落嶺南等偏遠地帶。
有道是得隴便會望蜀,李家沒了能掣肘呂太後的人,呂太後的心早已不能再滿足於僅僅做個太後那麼簡單的事了,她想要得更多。
呂太後命唐照文、唐照武兄弟率令萬多勞工,重建攬星樓,花了近一年終於落成,新建的樓比過去三層的攬星樓更高,樓層高達五層!改名為“聖母神殿”。神殿既成,又命唐家兄弟鑄聖母大像,大像很大,就連小指也可以容納數十人。聖母為東陵聖母,稱呂太後既為東陵聖母轉世,專門來拯救李氏王朝的,應為天下的主人。
呂太後這番舉動,稍微有點腦子的人也能看出點名堂了,若說以前的攬星樓還意味著彰表太後輔佐,太子監政狀態下“雙聖”執政的李氏王朝的榮光。如今這座聖母神殿則是在赤裸裸地宣揚呂太後個人的權威。
至此光景,終於有李家的老臣受不住了,監察禦史唐謹中為惠帝在世時的一位治臣,他文武兼備、敢說敢為。為太學生時,性格剛直,並與眾不同地不以舉薦為意,多年未得徵用。
惠帝執政中期,吐蕃侵擾,彼時的太子李肇承西征之重任,唐謹中投信與李肇,長篇數千言彰顯其雄才大略。他歷數前朝治亂與君主用人的關系,也大膽地指出本朝用人和賞罰得失,尤其論述了對吐蕃作戰的應有方略。論辯宏闊,大氣磅礴,方略也切實可行。李肇對其贊譽有加,便大膽採用唐謹中的諫言出征,果然獲利頗豐。西征結束後,李肇將唐謹中推薦至中書省正字之職,入值中書省,以便隨時尋喚。因其剛正不阿,高才幹練,又德才兼備,受到呂太後關注,不久,遷任監察禦史。
唐老先生端方正直,雖為李肇所發掘,卻依仗呂太後平步青雲,他對呂之自然也是忠心耿耿。可是,他的“忠心”與呂吉山等人的“忠心”不同,他忠心於遵守天道倫常的明帝賢君。眼看呂太後心中的小九九就要破土而出了,唐謹中第一個站了出來。
他從太宗皇帝沐風櫛雨打下天下說起,李家付出了多少辛勞,灑下了多少熱血才換來了這片華夏盛世。又談到當今天下是姓李的,不姓呂,也不姓其他。娘娘您雖然是李家的媳婦,但是你不僅不姓李,還是個女人。自古以來哪有女人做皇帝的,就像母雞非要去打鳴,而不去下蛋,這不就乾坤顛倒,天下大亂了嗎?
唐謹中說得可算是相當明白了,可是他不懂迴轉,當著文武百官的面,在朝會上便站出來說得響當當的。這讓呂太後面上相當的掛不住,她待唐謹中不薄,這老頭卻如此給自己難堪,呂太後端坐龍椅後,臉上青一陣白一陣地愣了許久。
呂太後堪比千年老狐貍,文人的嘴皮子,是這世界上最無用的東西,想恐嚇我呂之,他李家老太宗親自自地底下爬出來了也沒用!所以,呂太後當下並沒說什麼,轉身卻開始推行“銅匭”政策。
她在廟堂的四周各放一個類似於信箱的東西——銅匭,分別收集勸農務本、朝政得失、申冤告狀和天象軍機四個方面的常人表奏,頗有些廣開言路、下情上達的意思。
如此關心民聲的太後怎能不受人敬重?所以,對太後娘娘開設銅匭聽民意一事,朝中諸人無一人能有異議!
只可惜,諸臣子們並沒有如呂太後那般老辣的眼光,他們沒有看見在帝王說了算的體制下,這些說法其實就是掛羊頭賣狗肉。真正的民意並不可能被反映上來,反映上來也不會是民意——邪惡反倒可能假正義之名橫行於天下。
在民能作主的情況下,民意當然是天意。可眼下作主的是君,那麼天意向來只能是帝王手中的玩物。這些種種廣開言路的措施,也只能是帝君手中的臠寵,說扁說圓都只為了博君一笑。
因為說不說,說什麼固然由民,聽不聽,怎麼聽卻完全由君。君主是言論是非的最高仲裁者,君主一人的好惡,是檢驗真理的惟一標準。這樣一來,大家當然都揀君主愛聽的話說,投其所好,以謀私利,以防不虞。所謂“民意暢達,正義伸張”雲雲,便成了自欺欺人的鬼話。
呂太後不喜歡告密的小人,可如今她卻亟需營造告密之風。她希望藉助廣開言路之機消滅阻礙她前進的絆腳石,也希望朝廷的大臣們狗咬狗。對於這一類的權術,呂太後是很在行的。於是她故意把舉報和告密混淆起來,讓奸佞小人有了興風作浪的可乘之機,舉報、告密與誣告早已變得模糊不清,難分彼此了。
全國人民都開始告密了,因為告密能升官發財,大家都躍躍欲試。為呼應告密政策,自然還有酷吏政策作為搭配,不然反動派被揪出來了,沒人行刑也不行啊。越來越多的李氏老臣被清算入獄,被酷吏活活“審”死的,被“查實”謀逆,斬首示眾的,比比皆是。大唐天下,風聲鶴唳,人人自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