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溪目光瑩瑩地看著亭曈,“所以呢。”
亭曈有些詫異:“難道你們不覺得,這句話簡直振聾發聵嗎?”
馬克思簡直就是一個聖人啊!
容時問道:“怎麼振聾發聵了。”
亭曈更詫異了,“你們沒讀過?”
五人:“讀過。”並沒有你是說的那樣振聾發聵。
亭曈:“那我建議你們讀一讀,畢竟人或多或少都有點心裡毛病,讀這個比較好。”
五人:……
心裡有毛病!
說他們有心理疾病?
呵呵……
靈均問道:“這句話難道有什麼特別的解釋嗎?”
亭曈看著靈均說道:“馬克思解釋了,人是沒有自我的,你自以為的自我是別人投射在自己身上的目光,而這種目光就是社會關系,比如父母,比如上司同事,比如夫妻,比如親戚,比如鄰居,這些目光讓你形成了所謂的自我,自我的形成就是人被社會規訓的結果。”
“讓人感覺痛苦的,就是別人的目光,就是社會關系,比如你們現在和我一起工作感覺痛苦,就是社會關系帶來的痛苦,比如原生家庭,也是社會關系。”
“無論是失敗還是成功,都是社會關系所形成的自我感受,有人為了維持虛假的自我,選擇自我毀滅。”
“實際上,虛假的自我並不值得人在意,甚至是自毀,以肉身毀滅來結束社會關系。”
“社會關系是一張大網,掙脫不開,雖然掙脫不開,但需要了解,瞭解了就不會那麼痛苦。”
她生活的時代,女子極度愛惜名聲,如果有點瑕疵就要自毀,就是為了名聲,就是因為別人的眼光。
“如果從出生就生活在孤島,沒有其他人的眼光,沒有來自母親,來自父親,來自社會的眼光,也許會孤單,甚至他自己都不會意識到自己是孤獨的,無法形成所謂的自我,也不會有什麼痛苦。”
藍溪嗤笑了一聲,“明白是一回事,做到又不是一回事,人活一世,怎麼可能不在意別人的陽光,人人活在別人的眼光中,人人又看著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