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身運氣不錯的屬於後者。
她在初二那年,一日無聊看了一部反映青少年心理問題的電影之後,便恍然明白她所做的一切除了傷害自己,並沒有什麼用處,甚至於只會起反作用。
沒有人愛自己的時候。
傷害自己想博取關心的都是傻子。
正確的選擇應該是自愛。
從此後,原身雖然沒有突然奮發圖強考大學之類,但至少也不會像以前那樣故意做些與眾不同的事吸引關注了。
父母那邊只要給的零花錢不少。
她也懶得理他們。
反正她父母同樣不怎麼理會她。
他們的心都在她弟弟那呢。
之後數年,原身是按部就班的依循她父母的期許,高中畢業後出國唸了幾年書,拿了個鍍金文憑回來,回來後她父母催過婚,但原身自己表示不願意。
她父母那邊也沒強求。
畢竟他們更關心兒子啥時生孫子。
至於原身為什麼不願意結婚,除了沒有心動的物件之外,更重要的一點是在於,她覺得她結婚,她父母恐怕不會給多少嫁妝,到時候甚至會把她看做外人,連正常的每年零花和分紅都沒有。
當然了,這跟她家要破産沒關系。
原身家要破産的根子,實際上在幾十年前就已經埋下了,幾十年前原身父母就是做房地産起家的,當時他們的企業模式很符合時代特徵,就是先自己出錢起房子,起完房子後賣,賣了賺錢。
流程合法且正常。
只要房價不迅速下跌絕對能賺錢。
買家也基本不用擔心出問題。
但是這種企業執行模式,對於資金的現金流要求無疑十分高,企業不但壓力比較大,資金回籠速度也較慢,很有可能一個小區建造好了,賣了許久,才能回本,並且有錢去開發另一片土地。
很難形成規模效應,迅速擴張。
原身父母當時雖然覺得這麼做慢。
但也沒敢搞大規模抵押借貸啥的。
直到有了第一家吃螃蟹的房企。
原身父母那是眼睜睜的看著一家原本與他們家資産相當的普通房企,在經歷了拿地,拿地抵押,貸款來的錢繼續拿地,繼續抵押,房子地基剛打下來就開始預售,便宜賣迅速回籠資金等等操作後,不到兩年總資産就多了兩個零。
這誰看了能不心動。
所以,他們無疑是迅速跟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