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次後,彈劾的官員也懶得折騰。
總算不再管女學的事。
至此,丁雲搞的女學才算是正式過了明路,並且在全國上下,四面開花。
但是這時候,各地府衙的態度。
基本都是表面不反對。
實際上私底下不斷給予阻力。
再加上不少家庭一直在鬧著,能不能讓自家男娃代替女娃上學之類的,覺得女娃讀書沒用,男娃讀書能考狀元。
甚至還有讓孩子男扮女裝來學的。
就是想多佔點免費的便宜。
所以女學的整體推進是真的很難。
遠比建設作坊和招收女工難。
也就丁雲知道,這種事實在是急不來,所以這才能按耐住想要盡快推進的心情,勞心勞力的去處理這些麻煩事。
過程最讓丁雲頭疼的,不是朝廷府衙,而是那些女子的父母,他們把孩子送過來,讓孩子真心實意學習提升自己的心思微乎其微,更多的是有便宜不佔白不佔,以及想著女孩學點刺繡廚藝之類的,回頭能多要點彩禮,結婚高嫁。
甚至還有更鼠目寸光些的,則是覺得丁雲搞的女學夥食不錯,特地讓自家閨女帶著野菜窩窩頭去學校,讓閨女吃野菜窩頭,把兩餐夥食省下來帶回家。
帶回家給哥哥弟弟吃,給他們吃。
這些種種真的是讓丁雲氣的頭疼。
卻也無法徹底杜絕。
只能慢慢來,以及堵漏洞!
好在丁雲的堅持也不是沒有一點效果,第一年的時候變化還不大,可是到第二年的時候,手裡有了錢,有了穩定工作的那些女工腰板無疑硬上了許多。
在家的地位也有了些隱約的變化。
在女學學習的那些孩子,也因為文化的薰陶,思想的改變以及有一技伴身的底氣,不由煥發出了不一樣的光彩。
這是精氣神的一種蛻變。
但因為這些變化是在兩年的時間裡潛移默化的慢慢改變的,所以大多數反應較遲緩的人,都還沒有太大的感覺,不過五六年後。
這些變化就很明顯了。
但這時候某些家庭想後悔也晚了。
與此同時,整個社會的某一小部分規則,都因為喬木的操作,有所改變。
那就是女子出嫁年齡這一點。
過去民間的風俗,一般都是女兒能早點嫁出去就早點嫁出去,現在則是因為女兒也能進工坊賺錢,賺的錢甚至比家裡男人做苦力賺的錢還要多的原因。
很多家庭都不捨得把女兒早早嫁出去了,都是一直拖到上面規定不得不嫁的年齡,再不嫁就得罰款的年齡才嫁。
所以啊,很多社會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