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仗需要武器,更需要給養啊。
國內和各大軍區目前都是全力供應給養。
但誰能想到,收音機這東西竟然又在海灣那邊暢銷。
要知道,戰爭發生前的海灣人均居民收入那可是國內的幾十倍將近百倍。
家家戶戶都有小彩電,誰會在乎一臺收音機呢?
“打仗嘛,破壞對方的水電基礎設施是常態,一旦電力供應不穩,那電視機相當於破銅爛鐵,但收音機就不一樣了。”
收音機可以用電池供電,對電力需求沒那麼高。
南雁笑了笑,“越是戰爭時期,人們的精神需求越不能忽略。”
這種精神需求,可不是一個收音機能滿足的。
隨身聽和音樂磁帶的市場也很大。
鄭主任聽這一番分析不由感慨萬千,國內對海灣地區的分析多是從戰爭展開的。
雖然也有考慮到破壞水電道路,但是沒有再細致到這些物資需求。
尤其是什麼精神需求。
戰爭時期,普通人最大的期待也不過是希望戰爭盡快結束。
哪還有什麼資格談精神需求?
但戰爭只是區域性的,並沒有將兩個國家全部牽扯其中。
兩國交界處不安穩,但大後方還算穩定。
這種穩定是相對的,處於戰爭陰影下哪能說真正的安穩呢?
尋找寄託成為絕大部分人的需求。
精神需求雖然帶著幾分小布林喬亞。
但很實在。
隨身聽的暢銷就是證明。
不過鄭主任還是有些奇怪,“她怎麼執意要用地毯來交易?”
沒有用現金交易,也沒有用石油抵價。
南雁自始至終的選擇都是波斯地毯。
這有點奇怪。
看著往四機部大院去的人,於主任將車窗拉了上去。
“她心軟。”
心軟?
這跟心軟有什麼關系?
鄭主任有點沒搞清楚。
於主任嘆氣,“這些地毯都是手工品,都是當地的女人孩子製作的。”
話說到這地步,鄭主任還能不明白?
戰爭讓女人失去丈夫,孩子失去父親。
本就弱勢的群體會徹底暴露在弱肉強食的圍獵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