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無線電廠那邊還真有點事情,需要南雁回去解決。
事情不算特別麻煩,但關繫到其他兄弟單位。
南雁出國那段時間,徐興華在天津那邊談判,磨破了嘴皮子後總算把這條彩電生産線給帶了回來。
代價是數控機床和部分利潤讓渡。
其實這也不算什麼大事,畢竟只要彩電生産線能投入生産,早晚就能把這些投入給賺回來。
只是徐興華沒想到,南雁這麼一走就是好幾個月。
等著他們一群人把這生産線都給重新修好了,人還沒回來。
人沒回來不要緊,這條生産線倒是被其他人給盯上了。
“想要入股。”
對比從國外引進生産線的高成本投入,入股自然是最佳選擇,技術入股投入少,投資回報率又相當不錯,可以說相當可觀。
“要多少股份?”
徐興華輕咳了一聲,“百分之五。”
也不知道是誰把訊息透露了,知道天津那邊佔比5後,其他幾個配件廠也都十分識趣,沒獅子大開口,只要5。
南雁笑了起來,“太高了徐主任,你得再去跟他們談談。”
徐興華就知道會是這麼個回答,再去談判沒問題,但他還有別的擔心,“咱們廠不生産那些零部件,跟這些廠子關系鬧僵了是不是也不太好?”
他擔心的是這個問題。
雖說對方沒傻到用這來要挾,但人家的確有恃無恐啊。
誰讓一些零配件,還真就依仗這些工廠呢。
“是不太好,所以你也得提要求,別讓他們總是窩裡橫,有本事去搶國外的市場。”
這話徐興華想說,但這麼直白的說了,只怕會引起眾怒。
老同志是經歷過風雨的,對於自己拿捏不準的問題,態度很是端正,“南雁同志你能不能指點迷津,我該怎麼說?”
該怎麼說呢?
並不難。
二十世紀六七八十年代,半導體産業發展最成功的模式有兩個。
一個是美國的矽谷,另一個則是日本半導體。
而日本半導體的崛起離不開四個字——
舉國體制。
前兩年日本成立了超大規模整合聯合研發體,也就是vsi聯合研發體,傾盡全國之力進行半導體的研究發展。
迅速攻克了光刻機等裝置技術難題,又成功研製出64kb的dra,在研發進度上追平美國,這為後來日本八十年代的輝煌奠定了基礎。
盡管後來這光輝歲月被美利堅活活折斷,但你不能否認,日本舉國體制的成功。
畢竟到了二十一世紀,一些日本公司還躺在過去的專利本上賺錢呢。
國內半導體進行舉國體制的發展有些不合適,攤子大了不免照顧不周。
二來與現行的各項政策又有些相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