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風拂過,銀杏葉沙沙作響,彷彿在吟唱一首永恆的讚歌。蘇念雪知道,他們的故事,就像這永不凋零的銀杏林,將在歲月的長河中,不斷書寫新的篇章,傳遞愛與希望。
“蘇老師!顧老師!”清脆的呼喊聲從教學樓方向傳來。蘇念雪循聲望去,只見班長小雨舉著一沓皺巴巴的信紙向這邊跑來,額前的碎髮被汗水浸溼,貼在泛紅的臉頰上。
“這是孩子們寫給未來自己的信!”小雨小心翼翼地展開信紙,“他們說要等十年後,和下一批來支教的哥哥姐姐們一起拆開看!”夕陽的餘暉灑在信紙上,映得字跡都泛起暖金色的光暈。蘇念雪隨手拿起一封,稚嫩的字跡歪歪扭扭:“長大後我想當畫家,把山裡的春夏秋冬都畫給全世界看。”
顧憶展不知何時走到她身後,將顧念穩穩放在肩頭:“還記得去年那片被暴雨沖垮的操場嗎?”他指著學校東側的空地,那裡新鋪的塑膠跑道在陽光下泛著柔和的光澤,“林宇聯絡的企業捐建了體育器材,下週就能運到。”
夜幕降臨,志願者們圍坐在臨時搭建的篝火旁。陳澤正給孩子們演示簡易的魔術,硬幣在他指間翻飛,引得一片驚呼。顧念舉著樹枝在沙地上塗鴉,忽然抓起一把銀杏葉貼在畫紙上:“媽媽,這是會飛的星星!”
蘇念雪望著跳躍的火光,思緒卻飄回城市。臨行前,她收到了一封特殊的郵件——曾經那個離開的支教老師發來的懺悔信。信中提到,當年因為父親病重不得不離開,這些年他一直在關注學校的動態,如今想帶著美術專業的學生團隊回來,為“銀杏計劃”注入新鮮血液。
“蘇姐,看這個!”林宇突然舉起平板電腦,螢幕上是實時更新的線上課堂資料,“咱們開發的VR繪畫系統已經接入二十所山區學校了!”畫面切換到另一所學校,戴著VR眼鏡的孩子們正興奮地在空中作畫,他們筆下的銀杏林在虛擬世界裡綻放出奇幻色彩。
顧念突然掙脫父親的懷抱,跌跌撞撞跑到篝火旁,抓起一支粉筆在石板上認真塗抹。火光映照下,歪歪扭扭的線條漸漸成形——是一家人手牽手站在銀杏樹下,最上方還畫了個巨大的太陽,用他僅會寫的幾個字標註:“永遠不分開”。
蘇念雪眼眶發熱,蹲下身子將兒子摟進懷裡。遠處的山巒已隱入夜色,唯有漫天星辰與篝火交相輝映。她知道,“銀杏計劃”早已超越了簡單的支教專案,它像一顆種子,在無數人心中生根發芽,終將長成遮天蔽日的大樹,庇護更多渴望知識與夢想的靈魂。而屬於他們的故事,也將在這傳承與延續中,永遠煥發著溫暖而明亮的光芒。
十年時光如銀杏葉上的脈絡,細密而清晰地鐫刻在每個人的生命裡。當年那批孩子拆開的信箋早已泛黃,而“銀杏計劃”卻在歲月中不斷生長,化作無數道溫暖的漣漪,擴散向更廣闊的天地。
顧念已是少年,揹著畫板穿梭在校園的身影與記憶中的蘇念雪重疊。他發起的“小銀杏”公益社團,召集城市裡的學生用舊畫筆和畫紙,為山區孩子建立流動藝術角。這天,他在整理捐贈物資時,發現一個包裹裡夾著張褪色的銀杏葉書籤,背面寫著:“感謝那年你送我的彩鉛,讓我看見世界的顏色。”
而蘇念雪和顧憶展正在籌備“銀杏十年”紀念展。展廳裡,當年那個怯生生的小女孩如今已是美術學院的學生,她的畫作《銀杏樹下的希望》被掛在最顯眼的位置——畫中無數銀杏葉化作翅膀,託舉著孩子們飛向遠方。展覽開幕當天,曾離開又歸來的支教老師帶著學生團隊,在展廳外現場創作巨幅壁畫。
陳澤早已成為知名的普法節目主持人,他帶著節目組來到山區,拍攝“法治銀杏林”特別節目。孩子們圍坐在樹下,聽他講述用法律守護夢想的故事。林宇的科技公司研發出“智慧支教助手”,透過AI技術為偏遠地區提供定製化課程,他站在學校新落成的智慧教室前,除錯著全息投影裝置。
某天深夜,蘇念雪在書房整理資料,發現顧憶展偷偷儲存著所有與“銀杏計劃”相關的信件、照片和紀念品。最底層壓著張泛黃的紙條,是他們初到山區時,某個孩子寫的:“謝謝你們帶來的顏色,我也想成為給別人帶來光的人。”
校慶那天,從各地趕來的“銀杏計劃”志願者們匯聚一堂。老校長顫抖著手指向遠方:“你們看,後山的銀杏林又擴大了。”漫山遍野的金黃隨風湧動,像極了十年前他們初遇時的模樣。顧念帶著小志願者們佈置展覽,忽然指著遠處驚呼:“爸爸媽媽,有彩虹!”
雨後的陽光穿過銀杏葉的縫隙,在地面灑下斑駁的光影。一道絢麗的彩虹橫跨山谷,將學校與金黃的銀杏林連在一起。蘇念雪握緊顧憶展的手,看著眼前熱鬧的景象——曾經種下的種子,早已長成一片充滿希望的森林,而愛與善意的傳遞,永遠不會有盡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