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枝看了看也覺著再繼續待著有些不妥了,雖然他們這裡不是下游終點,也是半腰視野極廣的所在地。
留意到已經有陸續往下游奔去的身影了,知道決不能再抱著僥幸等下去了,連忙吩咐人趕緊護著他們回去。
那邊雅珍雖然有些不樂意就這樣離開,但也沒有胡攪蠻纏,只是悶悶的靠在母親肩頭,乖乖被抱著走了。
楊枝見幾個大人都不放心孩子自己走了,每個都護在懷裡,小聲和黛玉商量了兩句,也將她抱起快步離開了。
他們人不算少,又是從綵棚撤離的,周圍還沒有人喪心病狂的想要去襲擊他們。
現在大多數人還都是趕著往下游去,寄望自己能走個大運撿到漏網之魚什麼的。
所以他們也就是有驚無險安全離開了,楊枝還要客氣請他們到府上一起進些十二紅的午宴,但大家都是心有餘悸的拒了。
徐蓉芸先道:“今天的事一定不會小了,過會兒傳揚開來家中必定憂心,不敢再多停留了!”
華丹宜也點著頭道:“今天可真要多謝你們了,否則等我們察覺不好想要離開的時候還不一定是什麼情況呢!其實是該著我們設宴謝你的,這會子你們也有事就不要客套了。明後哪日得了空兒便是不叫我們,我們也是定要登門拜謝的!”
楊枝心中也還是惦記著林海的,也就不再跟他們客套,直接應了才匆匆抱著黛玉回府了。
然後只留了兩個人看家護院,又把家裡小廝灑掃都揪了出來,能看得過去的都派了出去,去迎林海。
又見黛玉也是憂心忡忡,少不了勸道:“黛玉不必太擔心,你剛也瞧到了,其實沒什麼大事。只要我們不往前面人多的地方湊,並沒什麼危險的。只是我怕你父親身邊的人太少,不好和我們一樣開路回來了就是。”
“那父親為什麼要往前走,而不是直接叫我們一道退了出來?”黛玉是第一次親眼見到這樣的情形,她自幼長在亭臺樓閣之間,人生經歷的最大苦難就是她的體弱與母親弟弟的病逝。
正是因為這樣,即使她天性敏感多思,即便是觀察到了龍舟搶標要開始之後的不同,也想不到這之間有什麼樣的幹系。
此刻她也只是有些奇怪的,這樣的龍舟活動不是每年都有的嗎,往年耳聞的也有類似的奪標的事,為什麼這回大家都如臨大敵。
楊枝的神色有些複雜,林家歷來請的名醫數都數不清,黛玉不會知道這世上還有人病了是不敢去看大夫也不敢開方配藥的。
所以她雖然聰慧,但她關心的只是賈家出的多進的少之類的事情,卻不會去體諒劉姥姥的生存不易,為什麼甘願為了銀錢折腰做醜的行為。
這也算是很標準的名門閨秀了,有些悲憫之情時在佛前添柱香、再佈施些銀錢、設些粥棚,就已經是聲名遠播的善心人了。
沒有人要她們必須去關心民生疾苦,她們也沒有那個必要,因為這是她們一生也不會體會甚至見到的景象的。
楊枝也不是聖母到什麼都要去管一管的體性,她自己是知道自己的,原也不是可以為了天下蒼生奉獻自己的聖人。只是在保證自身安全的前提下,也不會拒絕伸下手幫助別人而已。
所以她自知也並沒有資格一定要幫黛玉樹立怎麼樣的人生觀,也沒有權利將自己的觀念灌輸給她。
只好先對她道:“我沒讀過什麼正經書,你卻是個愛讀書的。而科舉做官四書五經也是必考的,你覺得又是為了什麼的。好官壞官、好人壞人,到底是有什麼確切的標準?很多事人們是做了再去想理由的,新增出各色各式的偽裝或美化。我也無法確切告訴你什麼,只能靠你自己去看、去聽、去辨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