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校尉道:
“如今甄家是鐵了心謀反,也不差這麼一點罪證。”
“今日我已讓人檢查過了,藏糧被封存在山洞裡面,多是黍米,還有麥子,都沒有,還能食用。”
“糧水不缺,咱們該考慮下今後的行止了。”
林如海奉命下來,就是針對甄家的,包括這三百位羽林衛,都是擺在明面上的過河卒子。
甄家舉旗造反,一月而下十三府,半個江南落入甄家手中。
他們的使命已經過期了。
現在只需要考慮怎麼保自身,做到全身而退。
“這個,標下以為,既然有糧有水,又佔據地利,不如堅守。等到朝廷大軍剿滅亂黨,想來也不用多久。”
校尉仍然覺得大夏是正統,何況這麼大的事情,朝廷很快就會調兵遣將,堅守是有希望等到官軍前來的。
至於甄家,那是什麼玩意兒,哪個臺面上的人物?
不過是個海商,糾結了一幫海盜水匪,就敢殺官造反。
真當朝廷五十萬大軍是吃素的!
一月連下十三府,看似駭人,其實不過是打了朝廷一個措手不及罷了。
真的等朝廷這架龐然大物運轉起來,碾死區區甄家,跟碾死一隻螞蟻沒什麼區別。
這些時日,他抽空計算了一下雙方軍力,錢糧,人口,得出的結論就是這樣。
林如海卻不同意他的觀點。
“甄家敢犯上作亂,必是有所倚仗。”
“在此之前,誰能想到他們在江南安插這麼多人手?”
“很多作亂之人,往日都是朝廷命官,不說前途遠大,但也算人生得意,為何要冒著株連九族的風險,做下這等不赦之罪?”
聽他這麼一說,李校尉也意識到了不妥之處。
他也是出身京城官宦人家,明白官場之中迎來送往的規則。
除非是科舉無望,或是官場失意,想著搏一個富貴,或是報複朝廷,否則絕不會有人會這麼做!
這也是為何每朝造反義軍之中,多是科舉無望的秀才舉人,或是混得不得意的小官小吏,少見高官顯貴的緣故。
“鶴崗縣縣令鄭如規,我從前是見過的,與我還是同年。不過我是一榜探花,他是三榜十九名,同進士。宮門唱名時我曾見過他,有大家風度,也聊過幾句,還敬了一杯水酒,我看他不像是會造反的人。”
“這其中,必有隱情。”
李校尉聽出不對勁來,忙問著。
“大人,您是想著,要獨自潛出去,去找這個鄭如規?”
他皺起眉頭。
“林大人,還請三思!”
“標下知道您是難得一見的高手,但,千金之子坐不垂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