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桂一把拉過自己妻子,抱在懷裡說話。
“自古以來,你可曾見過幾個名士當真中過三甲?最高的也不過就是舉人罷了。這裡頭,陰私多著呢!聽我給你一一道來。”
“首先,少年成名的,比如說我,會不會遭人妒忌?這就是第一條。越是少年成名,越是遭人妒忌,雖然臺面上不能說出來,但是他們可以做出來。
還有一條,就是詩文之名,與科舉之題大為不同。詩文所佔不過區區一道題,哪裡能和各種經典相比。因此,有文名、詩名未必中舉,更不用說進士及第了。
最後,就是官場潛規則了······歷來進士,從不錄用文名太盛的,尤其是所謂的名士。你看看,那些個進士,真的沒有好文章嗎?不是,但是他們不能有這個名,要韜光養晦,太過出頭的都過不了那一關。”
“可是,前朝不是有位宰相,致仕以後著書立傳,名滿天下的,好像叫朱熹?朱子就是了。”
寧氏還是覺得丈夫的說法有些牽強附會,也不是沒有進士出身的知府後來成為一代名士的。
“夫人,你還是沒明白,他們成為名士,都是在科舉已經及第之後的事情,甚至是仕途走到頂了、仕途不順的時候,才會有名士稱呼。
年少成名的名士,就不行啦!你看看哪個年少成名的仕途順利的?就算真的得了聖上青眼有加,點了翰林,那也得在翰林院慢慢蹉跎個十幾年,才能外放出來。這些啊,都是潛在的規矩,不是內行人不能明白。你
自己好好想想,就知道這一條無有不應——但凡少年成名,必定仕途不順,除非實在是合了聖上眼緣的,那種是特進,又是另一種情景,不如此列。”
寧氏當真地好好思索了一會兒,笑道。
“真不知你哪兒來的歪理,偏偏妾身找不出能駁倒你的例子,真不愧是舌戰群儒的江南名士呢?”
“寧芙你這是討打!多大的人了,還和小孩子一樣頑皮。”
周桂無奈地從自己發冠上取下一塊切糕,看了看,直接咬下去,加了蜂蜜的,還不錯。
“迅兒還是想著去修道,你有勸過他嗎?”
“怎麼沒勸?可是有用嗎?”
寧氏也是很無奈的,自家孩子是個獨苗,偏偏一心想著上山求道,這可不是鬧著玩的,一不小心就會斷了香火。
“我跟他講過,家裡沒那麼多錢,買個名額給他。其實武道也不錯,至少可以強身健體,到了高深處也不弱於那些修道人的神通。
當然,關鍵還是武道不看資質,誰都能練,雖然也花錢,可我供養他幾年沒什麼問題。”
“吐氣成劍、罡氣外顯、銅頭鐵骨、剛柔如意、虎豹雷音······哪個不比那些花架子強百倍?修道有什麼好的?還不如練武呢!起碼能防身不是?那些年被武者打死的道人還少嗎?”
周桂雖然不練武,到底交遊廣闊,這些事情也聽聞得不少,武道高手搬運氣血,也有種種不可思議的能為,不輸給道門真傳,一樣能分山煮海,顯現大能。
“武道高深了,再轉入道門,一日千裡,就是玉清道不也有先修武再入道的嘛!這小子怎麼就是不開竅呢?”
明朝科舉制度參考)
明代對科舉高度重視,科舉方法之嚴密也超過了以往歷代。明代以前,學院只是為科舉培養人才的方法之一。
到了明代,進學院卻成為了科舉的必由之路。明代入國子監學習的,通稱監生。
監生大體有四類:生員入監讀書的稱貢監,官員子弟入監的稱蔭監,舉人入監的稱舉監,捐資入監的稱例監。監生可以直接做官。特別是明初,以監生而出任京和地方大員的多不勝舉。明成祖以後,監生直接做官的機會越來越少,卻可以直接參加鄉試,透過科舉做官。
參加鄉試的,除監生外,還有科舉生員。只有進入學院,成為生員,才有可能入監學習或成為科舉生員。
明代的府學、州學、縣學,凡經過本省各級考試進入府、州、縣學的,通稱生員,俗稱秀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