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在北美地區,雖然同期上映的還有《數字世界》,但是《盜夢空間》依然一騎絕塵,原本被認為可以和《盜夢空間》互相匹敵的《數字世界》,原本可能還算不錯,可是也要看和誰比。
《數字世界》本是根據暢銷書改編的作品,但是改編的作品,好處在於有一定的書迷基礎,但是壞處在於,改編的劇本,很多劇情,實際上已經被大眾所熟悉。
如果沒有其他強勁的對手的情況下,這或許不算什麼缺點,但是,當出現一部,更加精彩的同型別的影片,而且構思更加新奇,創新,邏輯更加嚴密的影片的時候,人們就會對其要求更加苛刻,於是《數字世界》悲催了。
而且《盜夢空間》有著《數字世界》所無法比擬的優勢,那就是題材優勢。
《盜夢空間》講述的是夢境,意識犯罪等等。
這些東西看似很深奧,但是實際上,卻反而不難被理解,因為,現實世界當中,人人都會做夢,而且很多夢都是光怪陸離的。
電影當中表現出來的一些規則和邏輯,比如《盜夢空間》當中對夢境的幾大準則都基本符合現實,比如時間放大和不能在創造出來的夢境裡還原一模一樣的記憶。
又比如說孩子們始終不扭過頭來讓他看見臉等等,其實在現實中很多人的夢境裡,愈是重要的人物愈不會出現臉部特徵。
這一點很多觀眾都感同身受,會不由自主地想起,自己做夢的經歷,結果會發現,兩者之間竟然如此的相似。
而《數字世界》,是說將整個世界資料化,包括,每一樣東西,包括人,這種概念,其實很多人並不陌生,甚至與,這類的世界觀的設定,早就在其他的影片當中出現過了。
缺乏了新奇,卻又有些給人感覺脫離了實際,很難讓人産生代入感。
特別是和《盜夢空間》相比較,《盜夢空間》裡面的幾大夢境準則,雖然同樣杜撰出來的,但是因為,其中運用到了許多,現實當中做夢的時候會出現的一些情況,所以反而讓人覺得,這很真實。
而《數字世界》,或許一些it界的精英們會對這部電影推崇備至,但是很多人看了之後,卻是表示,很難以理解。
什麼二進位制,什麼資料矩陣,等等,讓許多普通人看的雲裡霧裡,和《盜夢空間》不同的是,《盜夢空間》很多人會選擇看第二遍,甚至第三遍,是因為,對劇情隱藏的一些秘密的不解。
而《資料世界》很多人甚至連其最基本的設定都有些難以理解,又怎麼會讓他們去深入研究?
就好比一個文科生,看化學反應方程式,他們會覺得,這都是什麼跟什麼啊?
而《盜夢空間》就好比,讓普通人去看化學反應的結果,雖然同樣的他們不懂化學知識,但是卻會發現,這個反應的結果很神奇。
這就是兩者之間的最大的不同。
當然,影評人對於《數字世界》的評價還是蠻高的,只是也有人表示,諾克·梅森,的確是拍攝科幻片的好手,但是卻不是拍商業片的好手。
《數字世界》更專業,但是顯然無法讓太多的普通人看懂,而《盜夢空間》不同之處在於,如果你想深入,會發現,這部電影就是無底洞,但是如果你只是看劇情,你同樣的會發現,這個電影很貼近真實。
因為夢境本就是讓人熟悉,但是卻又無法深究的神秘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