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達又開啟了《末日反擊戰》的國內影視宣傳平臺的主頁面,仔細觀看《末日反擊戰》的主創資料。
然後再開啟國外的《末日反擊戰》的主創資料,很快地就抓住了重點。
孟達笑了,一邊將《末日反擊戰》的海外宣傳海報和張一發的那張國內的宣傳海報,以及兩部電影的中英文的主創資料的頁面,列印下來,然後他拿起電話撥給手下的負責網路公關實際操作的負責人劉斌。
“劉斌,來一下。”
很快地一個大約三十來歲的男子就出現在孟達的辦公室。
“孟部長,您找我。”
“你看看這個。”孟達將列印出來的海報和資料遞給劉斌。
劉斌疑惑地接過海報和資料,看了起來。
“看出了什麼?”孟達笑著問道。
“《末日反擊戰》的海外宣傳海報當中,以及主創演員列表當中,張一根本就不在主演的名單當中,孟部長,您的意思是,利用這一點做文章?”
孟達滿意地笑了笑,點頭道:“不錯,你覺得怎麼樣?”
劉斌想了想,笑著道:“部長慧眼如炬啊,如果運作得當的話,《末日反擊戰》想要用張一討好華國觀眾的心思,怕是會適得其反。”
“不錯,但是咱們不能單獨地用這個案例,太明顯了,打擊面可以廣一點嘛,我相信其他的好萊塢電影,也存在著這樣的問題,你知道該怎麼做了吧?”孟達笑著說道。
“明白!”劉斌也是眼前一亮。
這種新聞,如果直接針對《末日反擊戰》和張一的話,在這個時候,未免就顯得有些太過於明顯了。
可是如果擴大範圍,那麼就不是針對《末日反擊戰》而是針對所有的好萊塢影片了。
一個是故意針對,一個是普遍現象的揭露,兩者完全不同。
前者容易引起大眾的逆反心理,可是後者卻是會讓大家同仇敵愾。
……
很快地,《好萊塢電影的宣傳騙局》《歧視從未消除》《華國明星加盟好萊塢電影的騙局》等等帖子在網路上迅速地火熱起來。
帖子當中列出了歷年好萊塢電影大片,有華國明星參演的影片,在宣傳的時候,所用到的海外版本的海報和國內版本的宣傳海報的區別。
列舉出了影片在國內和在海外的主創資訊的對比。
其中《末日反擊戰》最容易找到證據,因為《末日反擊戰》正當時。
張一在華國唯《末日反擊戰》四處奔走宣傳,在微訊上曬出了《末日反擊戰》的宣傳海報。
而帖子當中拿出來對比的兩張海報,有很明顯的區別,在華國的宣傳海報當中,張一的名字很清晰地出現在主演名單當中。
主演的角色也有詳細的介紹,可是在北美的《末日反擊戰》的官方網站上,張一的名字卻是並未出現在主演名單當中,也沒有任何詳細的介紹。
而張一在《末日反擊戰》當中飾演的角色,一共出場的時間,其實還不到5分鐘。
貼子當中表示,龍套變主演,好萊塢電影華國明星參與的角色,一直以來都是無關緊要的,可是到了華國,卻搖身一變,成為了主演,這樣的行為不是騙局是什麼?
帖子的主人還在帖子當中為那些參與好萊塢電影的華國明星叫屈,同時也吐槽,好萊塢電影邀請華國明星出演其實完全就是個噱頭,片酬完全可以看做是支付給華國明星的宣傳推廣費用。
而帖子裡面,不僅僅有《末日反擊戰》還列舉出了超過10部的類似的好萊塢電影,而無獨有偶,大多數都是按照這個模式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