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果這個爭議,爭著爭著就轉到了,在影片當中,其實沒有太多的存在感的父親的身上。
然後又一個話題被提了出來,那就是父親的責任的問題,有人說《媽媽再愛我一次》最大的漏洞就在這裡,一個當父親的,竟然可以對親生兒子不管不顧,就因為,他沒有生活在自己的身邊?這個有點兒扯淡了。
哪怕在那個年代,法律意識薄弱,但是作為一個父親,最起碼的義務總要盡到吧?
結果討論出來的答案就是,如果這種事情發生在現代社會,還會不會是這樣的一個結果?
媒體特意找了二十個單親離異家庭的孩子進行調查採訪。
結果發現一個讓人無比驚訝的事情,那就是,哪怕是在現代社會,離異家庭,也有一部分的父親其實同樣的沒有盡到一個做父親的責任。
離異家庭,父親贍養子女的問題,同樣很嚴重。
雖然法律規定了離異的家庭,配偶同樣要支付給子女贍養費,但是實際上在真正執行的過程中,卻還是有很多人沒有做到這一點。
然後好了,原本討論秋霞是自私還是無私的話題,一下子變成了,關注離異家庭的贍養子女的問題。
《媽媽再愛我一次》因為這次的母親節活動,票房大爆,此次的活動,也被稱作是營銷案例當中的一大經典案例。
因為結果證實了,《媽媽再愛我一次》,葉秋甚至連那三億的餘額都沒有花完,反而還小賺一筆。
而《媽媽再愛我一次》卻因為引發了全國全家觀影的潮流,在票房上,獲得了史無前例的成功。
在同期上映的影片,無論是國産還是外片,全部都不是對手。
而一些業內人士分析,如果《媽媽再愛我一次》在正常的情況下上映的話,或許票房連一億都破不了,這就是營銷的魅力。
而且這一次看似點金影視和院線方都給了觀眾許多優惠,包括送禮,包括免票,包括電影票大減價,但是實際上,無論是院線方,還是點金影視一方,不但沒有因此而虧損,反而還獲利不少。
特別是院線方,因為票價降低,再加上活動的影響,《媽媽再愛我一次》幾乎是場場爆滿,而且持續了許久。
院線方面在電影票房上,或許賺不到什麼錢,但是在周邊産品的銷售上,銷量卻是打破了無數的記錄。
而在這一方面的利潤,實際上比之電影票房來還要高不少。
所以,這無疑是一次極為成功的營銷。